民意調查對選民以及政治人物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工具,人們可藉以瞭解民意的分布狀況,當成制定政策、選戰策略、價值判斷等參考資料。然而,有些民調的目的卻不在於瞭解民意,而是在於塑造某種特定目的,本文以最近的案例來簡介「誘導式民調」。誘導式民調很常見,問卷設計者不是缺乏訓練就是明知故犯,希望藉由此機會說明澄清。
負面競選的「最佳成果」:讓選戰回歸基本盤、看顏色投票
舉凡抹黑、惡意攻擊以及人格抹殺之類的攻擊對手,在選舉競爭中統稱為負面競選。台灣在今年(2014)十一月份即將舉行七合一選舉。相信有許多人一定早已開始覺得,每次選舉就是一大堆負面文宣,覺得非常厭煩。啊哈!只要你開始覺得厭煩,政客就已經成功一大半了!本文將討論政治學當中對於負面競選(negative campaign)的現象有什麼樣的研究,尤其是它對候選人的影響,以及對選民投票意願的影響。
浮冰下的暗流 — 淺談北極航道引發的危機與轉機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談到香港情勢,認為無論是佔中運動或是太陽花運動只是徒增困擾,都無助於解決真正的問題。有趣的是,總是讓人感覺隔岸觀火的新加坡在港台運動爆發前的十年之間,卻大量吸收港台出走人才、進行經濟轉型,可說是「中國因素 」下的真正既得利益者,在東亞賽局中佔盡先機。然而,李顯龍不會主動告訴你的,是新加坡這十年賽局背後真正的隱憂;一個距離東亞千里之外,比「中國因素」影響更深遠的效應正開始發酵,那就是過去幾百年被視為夢幻航道的北極航道即將實現。
村里長選舉中的政黨標籤效應
離今年九合一選舉已經不到兩個月,而由於年初的太陽花社運,好幾個新興團體投入選戰,希望可以翻轉選舉結果。其中,上百位年輕人投入本年度村里長選舉,希望可以打敗『萬年世襲村里長』。登記至今已有14194位村里長參選競選7851個名額,平均而言是每個選區二搶一。
然而,我國村里長選舉的一大特殊之處,就在於無黨籍候選人得票率極高。自1996年以來,我國村里長選舉中無黨籍候選人的得票率從55%一路上升至76%,這顯然與其它層級的選舉都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難到村里長選舉中的兩大黨招牌不重要或沒有影響力嗎?
民主政治中的反民主因子─淺談「權威性人格」
「社會就是太自由了,太民主了,才會這麼亂。」我們時常在報章雜誌、社群網站上看到這樣的論調─從企業鉅子公開發表「民主不能當飯吃」,到最近參選首都市長的參選人(或是他們的發言人)緬懷起威權統治,或者是網路上盛傳的「奴性」哲學等等。對於持有這種論調的人們,除了消遣他們是不是打招呼時都會說「九頭蛇萬歲!」之外,我想在這篇文章介紹的是「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並且試圖分析這種人格的社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