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韓國差一點就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個實施「全民基本收入」的國家嗎?
韓國總統大選剛結束,代表保守勢力的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以些微之差打敗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當選新任韓國總統。雖然這場總統大選最後的攻防集中在「厭女與否」, 但選戰初期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的政策辯論,是李在明提出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
迎接全民基本收入的年代?

你知道韓國差一點就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個實施「全民基本收入」的國家嗎?
韓國總統大選剛結束,代表保守勢力的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以些微之差打敗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當選新任韓國總統。雖然這場總統大選最後的攻防集中在「厭女與否」, 但選戰初期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的政策辯論,是李在明提出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
這篇文章簡介兩位作者最近發表在Global Policy的一篇政策分析,這篇文章以隔離政策為例,探討台灣防疫成功背後常被人忽略的重要的因素:村(里)幹事們!
本篇文章透過近期菜市場分流的爭議,來探討防疫政治學的幾個「眉角」。一是介紹各式政策工具與不同政策工具的使用時機。二是透過分流一事討論防疫中,中央與地方權責分配的爭論。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從年初只是中國和亞洲的問題,到三月歐美紛紛淪陷成為全球問題。對比中國迅速與嚴格的控制與歐美延遲與鬆散的管控方式,有論者認為,威權體制較能有效回應武漢肺炎危機。中國也沒有錯過這個機會,大肆宣揚威權體制控制疫情的有效性。一個可爭辯的問題是,民主體制與威權體制究竟在防疫上孰優孰劣?
乍聽之下,政黨票現在就只是影響選舉結果和國會席次組合的不穩定變數,但政黨票可能影響的範圍其實遠超過政黨席次,對政策的發展也可能有深遠影響。趁著選舉熱,然後民調又已封關,這篇小文章以社會政策為例,簡單談談選舉制度可能對社會政策造成甚麼影響?
現代化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會帶來民主化,所以只要協助一個國家將國內的經濟發展好了,民主體制自然水到渠成,不須外力加以干涉。但現代化理論真的是對的嗎?中國模式是不是打臉了現代化理論?經濟發展對於一國民主化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一個國家民主化的路徑真的只有一條嗎?
根據台北市政府統計資料庫的資料顯示, 2014年重陽敬老金的領取總人數有將近39萬人,柯文哲在2015年上任後旋即改變敬老金請領標準,導致從2015年開始,領取禮金人數僅剩下1萬多人。一來一往受影響的高齡選民有近38萬人,遠大於柯文哲這次選舉流失的27萬選票。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重陽敬老金的政策變動是否有影響到柯文哲的選情? 從報章媒體的報導看來, 雖然這項政策的爭議大,但實際上是否導致選票流失仍舊是個大問號。
民主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答案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美好,民主並不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在一篇最新出爐的研究論文裡, 在史丹佛大學政治系任教的Lipscy教授指出,民主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完美。他認為民主體制有其缺陷,其中一個缺陷,是與非民主國家相比,金融危機比較容易發生在民主國家,就算控制了經濟發展程度後,民主與金融危機之間的關聯系仍然存在。換句話說,當兩個國家的經濟程度旗鼓相當時,越是民主的國家越容易遭受金融風暴的襲擊。
近年來,除了台灣以外,各個亞洲國家也紛紛針對公部門的年金進行改革,和台灣相似,改革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因為沉重的財政負荷。
如果獨厚特定的職/行業,當然是會被譴責撻伐。本文想回頭談的,正是這個「歷史共業」的政治成因,也就是這個「歷史共業」哪來的? 為什麼在台灣當軍公教除了有穩定的工作保障外,福利還那麼好? 又,這個「歷史共業」真的是台灣獨有的問題嗎?
畢竟,在民主的時代裡,選民就會用選票展現他們的不滿,當然,如何設計出一個能夠更永續發展的年金制度,以及設計出能夠保障更多人老年生活的退休制度,還有待政策制定者和民間團體的更多討論與互動才行。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蔡英文總統的通話,引起全球關注。許多人都擔心美國會改變長久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造成中美關係的不穩定。而即將卸任的歐巴馬總統在白宮的年終記者會上面,也針對一中政策和台灣問題發表了一段談話,以總統身份談論台灣問題,尤其是明確講出美國認為的現狀定義,算是很罕見的事。本文運用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報告和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長期調查資料,來描述台灣人是怎麼看待兩岸關係的現狀。本文的英文原版投稿至華盛頓郵報的Monkey Cage專欄,標題為:The Taiwanese see themselves as Taiwanese, not a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