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毛澤東時代菁英,為改革開路

清除毛澤東時代菁英,為改革開路

非民主國家國家機器領導層的產生是時常受到關注的議題。中國作為當代少數一黨專政的威權政體,其領導人更替是靠「中國共產黨」制度篩選決定,和許多非民主國家相比始終不太一樣。中國共產黨1980年代初期推動官僚制度的「幹部四化」政策,被視為這邏輯的體現。官方宣稱這是為了革除毛澤東時代單靠政治忠誠選擇菁英的弊病。1980年代後的中共菁英,因此必須滿足許多客觀的考核指標才能晉升到權力核心。許多分析指出該晉升模式對1980年代中國的經濟改革幫助甚大。政權在地方提拔一批具改革意識與專業化菁英,推動靈活的政策,地方的經濟就變好。不過,這類研究的觀察多數限於中共中央委員會層級以上的菁英,沒有從整個官僚體系的視角從上到下系統檢視。為何需要系統性檢視呢?設想今天有個官僚在底層競競業業,經過逐步考核逐級晉升,20年後成為這個國家的掌舵者。這代表制度似乎是開明專制的賢人制(Meritocracy),提供激勵誘因,官僚好好拼經濟,學界稱作激勵模型(Incentives Model)。但我們知道現實也許不一定這樣,也許一些官僚天生踩著別人往上爬,靠關係庇蔭直上青天。激勵模型的解釋忽略這種情況。因此,沒晉升的官僚真的是表現不好嗎?還是有其他因素影響?討論這些問題得從整個官僚體系角度,檢視制度的真實邏輯才能發現。

為何要補助選舉一票30元?背後的政治學理論

為何要補助選舉一票30元?背後的政治學理論

最近關於政治獻金以及選舉補助款的相關新聞以及討論很多。其中一個引起熱議的題目,在於選舉補助款,只要總統、立委候選人選舉得票達到當選票數三分之一以上,就可以獲得一票30元的補助;而只要各政黨在不分區政黨票獲得3%以上,也可以獲得一票50元的補助。為何這些政治人物已經領了政治獻金、甚至已經當選了,還可以每一票都獲得補助?難道不該自己掏錢出來選嗎?這其實跟背後的政治科學理論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