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您是誰或誰的誰,落實零時差的正義是一種道德義務?

不管您是誰或誰的誰,落實零時差的正義是一種道德義務?

當一個正在施虐、霸凌或進行不義勾當的人是普通百姓時,多數人會義憤填膺並願意主動上前阻止。但如果現行犯是總統、國會議員、各級官僚或軍警,人民會卻可能出於各種原因,認為政府或政府代理人做這些行為時,我們應該讓他們得逞。《暴民法》這本書的用意是為了指出,這種矛盾其實是一種道德思考上的謬誤。

政治學台灣紀元來臨前夕的一則備忘錄-《菜市場政治學:選舉專號》推薦序

政治學台灣紀元來臨前夕的一則備忘錄-《菜市場政治學:選舉專號》推薦序

一個政治學研究的新時代正呼之欲出,而本書的出版標誌著此一時代的元年即將開始,或至少是舊時代的末年即將結束。「菜市場政治學」是其推手。該網站創立於2014年太陽花運動結束後不久,致力於推廣以政治學為分析視角的科普文章,並試圖以此為台灣未竟的民主轉型工程盡一份力量。當然,其創立宗旨挑戰了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所提出,兩次政黨輪替形同民主穩固的說法——據此,台灣早已完成了民主轉型,不是未竟事業?更何況,美國的「自由之家」不也將台灣列為全球最自由的政治體之一,稱我們的民主轉型尚未成功,似乎有違國際公認的「民主奇蹟」事實?

《反民主》導讀:布倫南對民主制度的診斷與處方,以及欠我們的一份病理報告1

《反民主》導讀:布倫南對民主制度的診斷與處方,以及欠我們的一份病理報告1

作為一種普世價值的民主,這十年來似乎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正當性危機。雖然捍衛民主的理論仍不斷有人提出,但批評民主的書卻更加輕易地攻佔暢銷書排行榜。事實上,筆者近期走入敦南誠品時,先到政治學專櫃逛了一圈,立即映入眼簾的就有《民主在退潮:民主還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嗎?》、《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菁英的反叛》。如果加上其他關於歐美民粹主義的著作,宣揚中國崛起、威權優於民主的各種標題,讀者或許會覺得,人們對民主的不滿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全球共識。不意外,本書即將加添此一印象。

當眾星火看見彼此,每一朵火焰便更為明亮 ——揚.布魯爾的《漢娜鄂蘭傳》導讀

當眾星火看見彼此,每一朵火焰便更為明亮 ——揚.布魯爾的《漢娜鄂蘭傳》導讀

這是一本描繪猶太裔美籍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個人生平與思想的傳記,但背後卻藏著一個關於三代人的故事,以及一個與傳記做為一種文類密不可分的「哲學」理念:一個說來容易,但實踐起來卻花了本書作者伊莉莎白.揚.布魯爾三十多年的理念,且期間經歷過多次的自我迷失、放逐,才達成和解,讓鄂蘭真正住進了自己的生命當中,成為獨自思考與判斷時的一位良伴。

原諒與承諾 — 跟著鄂蘭想想政治和解與希望基礎

原諒與承諾 — 跟著鄂蘭想想政治和解與希望基礎

葉浩老師是英國倫敦政經大學政治哲學博士,任教於政大政治系,目前在哈佛擔任訪問學者。這一次演講,他從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漢娜鄂蘭的學說切入,並藉由影響漢娜鄂蘭甚深的幾位人物,如班雅明、尼采所提出的關於人與歷史、與前人之間的關係,來探討當代的臺灣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面對過去的歷史、過去的傷痛,並探討因應轉型正義而抱持的思維是否合理,行動是否充分。

政治行動與希望的基礎—淺談漢娜・鄂蘭《人的條件》

政治行動與希望的基礎—淺談漢娜・鄂蘭《人的條件》

2015年12月4日是二十世紀最具原創性與現實關懷的哲學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1906-75) 辭世四十週年的紀念日。她一生的思想大抵可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 書中看出完整的輪廓。本文簡介該書,並指出書中的核心概念,至今無論在政治和解、轉型正義、憲政主義,乃至於革命與建國理想,對於國內政治、兩岸關係與東亞國際政治都具有高度的現實意涵,值得政治理論學界進一步探索與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