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的戰鬥力:為什麼南韓戰力高而台灣多是小綿羊?

工會的戰鬥力:為什麼南韓戰力高而台灣多是小綿羊?

南韓的勞工組織比台灣還要強悍許多,不只是罷工,還常常有激烈的上街抗議活動。綜觀台韓兩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政治經濟發展過程,幾乎可說是雙胞胎兄弟,兩者都是在美國的經援、技術移轉、開放市場的幫助之下,並且是在威權統治時期達成高度經濟成長,並稱為亞洲四小龍。勞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為什麼南韓的工會表現出的「戰鬥力」十足,而台灣的工會卻好像很少發揮作用呢?是什麼原因讓台灣的工會組織率這麼低,而且大多數都跟小綿羊一樣乖巧?

台灣真的對同志越來越友善嗎?

台灣真的對同志越來越友善嗎?

在一個民主社會裡,執政者的政策方向理應反映社會期待。雖然在台灣保守派基督教成為目前對同性婚姻合法持有重大反對意見的群體之一,但整體而言,過去廿年的台灣社會是持續朝支持與包容同志社群的方向前進。
我們或多或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社會共識反應在政治人物的競選策略上。例如這次蔡英文的競選小卡,就是由彩虹為圍成一圈,象徵社會各種不同族群相互包容,一起為台灣的民主努力。在蔡主席成為蔡總統後,如何不辜負人民的期待與社會共識,透過推動多元家庭政策以及同性婚姻合法化讓台灣在民主深化上更往前推進一步,是蔡總統任期內的重要課題。

一段由愛與恨交織的故事-英國脫歐(Brexit)與英歐關係

一段由愛與恨交織的故事-英國脫歐(Brexit)與英歐關係

英國脫歐(Brexit)公投在即,2016年6月23日這天,英國人民將決定是否和歐盟「分手」,重回「單身」,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亦或者繼續和歐盟「在一起」,同舟共濟,想辦法克服許多複雜的「感情問題」。然而,無論分或合,決定公投的這個舉動猶如在感情中提出分手,不僅帶給英國本身一大震撼,也重重打擊了歐盟。英國與歐盟43年愛情長跑所跑出來的雙邊關係,在脫歐公投後將會如何發展,更是另一值得注意的焦點。

菜市場政治學賣菜大解析:兩週年紀念專文1

520是個大日子,菜市場政治學滿兩週年囉!截至本文之前,我們已經在網站上發表了157篇專文,以及在fb專頁上面撰寫「資訊BOX」以及「觀念澄清」小專欄,目前有超過兩萬五千位按讚訂閱(2014年12月達到一萬,2015年11月達到兩萬)。為了讓讀者們更了解菜市場背後的運作,我們將先前的幾篇專訪內容(主要是回答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劉戈同學的訪問)整理成兩篇紀念文,本文為上篇。

與狼共舞?台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看法

與狼共舞?台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看法

兩岸經貿交流的熱絡,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像。二○一五年台灣和中國大陸(包括港澳)的貿易總額,約一八八二億美金,居然與世界第一和第三貿易大國美國與日本同年度的貿易總額一九三六億美金相去不遠。全球再找不到另外兩個政治上對立,但經濟上相依相連如此深的政治實體。然而,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兩岸的經貿有很高的不對稱性。台灣去年對大陸的出口金額一四三三億美金,占了台灣四成的出口總額,但進口只有四四九億美金,台灣的貿易順差幾乎達一千億美金。由於台灣對大陸經濟的緊密相連和高度依賴,讓很多人擔心大陸會不會以商逼政,要挾台灣在政治上讓步。

中研院長選舉改制,結果會不一樣嗎?35%的機率會

中研院長選舉改制,結果會不一樣嗎?35%的機率會

最近中央研究院在院長選舉前,因為臨時動議更改院長投票辦法,引起爭議。 有人認為改變選制是讓結果更為「公平」,但也有人對此舉抱持懷疑。投票方式改變,真的會更公平、更有效率嗎?會不會有什麼其它東西 — 尤其,最重要的選舉結果 — 也跟著改變了?

人們希望可以透過民主制度,來制衡政府、來反映民意,但選舉制度的不同,確實會顯著的影響選舉結果,因此人們如何選擇或改變選制、選制如何改變人們的投票行為,這些研究努力串起了民主的理想面與現實面。
然而,是否改變選制和結果之間到底有多不一樣?會不會其實只有在極端狀況才會結果不同、大多數的情況其實沒差?是本文探究的問題。除了選舉結果可能因制度改變外,本文也討論人們想改選制的動機、以及背後的意義。

女性政治人物能力真的比較差?

女性政治人物能力真的比較差?

政黨輪替之際,新內閣的成員已大致底定。名單一出,嚴重性別失衡馬上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行政院的解釋是,內閣成員的組成沒有特別性別考量,完全是選用有能力者。的確,我們肯定需要有能力的政務官員來治理國家,但問題是為何有能力的公職人員「剛好」都是男人?若以找有能力的人為出發點就「剛好」都找到男性公職人員,那背後隱含的假設是,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有能力,至少比女性有治國的能力。

為什麼川普如此受歡迎—從「羅賓漢悖論」談起

為什麼川普如此受歡迎—從「羅賓漢悖論」談起

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的「魅力」襲捲全美,許多美國人紛紛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的競選主軸包含了各種高度爭議的發言,不只歧視女性、少數族群、穆斯林、外來移民,更以辛辣言論直接挑戰所有的政治人物。在三月份的「超級星期二」初選結果出爐後,川普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的機率大增,這也讓Google上面搜尋「如何搬到加拿大」的次數暴增超過十倍。初選進行到2016年5月4日,共和黨幾位緊追在川普後面的候選人紛紛宣布退選,所以川普已經篤定在初選當中勝出(加拿大移民業務真的要增加了嗎)。到底,他為什麼可以得到這麼大的支持,並持續「輾壓」同黨所有的政治人物呢?

政黨票民調如何對小黨不利?

政黨票民調如何對小黨不利?

還記得選舉日前各政黨對立委不分區政黨票的搶票大戰嗎?在投票日前整整兩週,無論在新聞裡、政論節目中、社群網站上、親朋好友間,要怎麼投政黨票往往成為言論交鋒、甚至反目成仇的一大炸彈!為什麼投個票也要那麼痛苦,大家不能想投誰就投誰就好呢?這個案例恰恰好顯示台灣民眾在準備投下立委不分區政黨票的那一剎那,同時受到了「制度」、「偏好」、「賽局」、與「資訊」四大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原本搞不好能得更多票的各小黨,因為民調較低、選民看民調改策略、最後真的讓各小黨得票也較低,使原本不利小黨的民調成為大黨自我實現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