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長選舉改制,結果會不一樣嗎?35%的機率會

中研院長選舉改制,結果會不一樣嗎?35%的機率會

最近中央研究院在院長選舉前,因為臨時動議更改院長投票辦法,引起爭議。 有人認為改變選制是讓結果更為「公平」,但也有人對此舉抱持懷疑。投票方式改變,真的會更公平、更有效率嗎?會不會有什麼其它東西 — 尤其,最重要的選舉結果 — 也跟著改變了?

人們希望可以透過民主制度,來制衡政府、來反映民意,但選舉制度的不同,確實會顯著的影響選舉結果,因此人們如何選擇或改變選制、選制如何改變人們的投票行為,這些研究努力串起了民主的理想面與現實面。
然而,是否改變選制和結果之間到底有多不一樣?會不會其實只有在極端狀況才會結果不同、大多數的情況其實沒差?是本文探究的問題。除了選舉結果可能因制度改變外,本文也討論人們想改選制的動機、以及背後的意義。

女性政治人物能力真的比較差?

女性政治人物能力真的比較差?

政黨輪替之際,新內閣的成員已大致底定。名單一出,嚴重性別失衡馬上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行政院的解釋是,內閣成員的組成沒有特別性別考量,完全是選用有能力者。的確,我們肯定需要有能力的政務官員來治理國家,但問題是為何有能力的公職人員「剛好」都是男人?若以找有能力的人為出發點就「剛好」都找到男性公職人員,那背後隱含的假設是,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有能力,至少比女性有治國的能力。

為什麼川普如此受歡迎—從「羅賓漢悖論」談起

為什麼川普如此受歡迎—從「羅賓漢悖論」談起

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的「魅力」襲捲全美,許多美國人紛紛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的競選主軸包含了各種高度爭議的發言,不只歧視女性、少數族群、穆斯林、外來移民,更以辛辣言論直接挑戰所有的政治人物。在三月份的「超級星期二」初選結果出爐後,川普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的機率大增,這也讓Google上面搜尋「如何搬到加拿大」的次數暴增超過十倍。初選進行到2016年5月4日,共和黨幾位緊追在川普後面的候選人紛紛宣布退選,所以川普已經篤定在初選當中勝出(加拿大移民業務真的要增加了嗎)。到底,他為什麼可以得到這麼大的支持,並持續「輾壓」同黨所有的政治人物呢?

政黨票民調如何對小黨不利?

政黨票民調如何對小黨不利?

還記得選舉日前各政黨對立委不分區政黨票的搶票大戰嗎?在投票日前整整兩週,無論在新聞裡、政論節目中、社群網站上、親朋好友間,要怎麼投政黨票往往成為言論交鋒、甚至反目成仇的一大炸彈!為什麼投個票也要那麼痛苦,大家不能想投誰就投誰就好呢?這個案例恰恰好顯示台灣民眾在準備投下立委不分區政黨票的那一剎那,同時受到了「制度」、「偏好」、「賽局」、與「資訊」四大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原本搞不好能得更多票的各小黨,因為民調較低、選民看民調改策略、最後真的讓各小黨得票也較低,使原本不利小黨的民調成為大黨自我實現的預言。

從中共領導人的視角來看兩岸:(1) 權力地位的影響

從中共領導人的視角來看兩岸:(1) 權力地位的影響

身為台灣人,無論你是站在統獨光譜的哪一端,都無法否認兩岸關係是台灣生存發展的重中之重,更是每次總統大選最熱門的議題。從1996年總統直選開始,我們可以發現,總統候選人在總統選舉時為求勝選,必然採取「選票極大化」的策略,以爭取最多選民的支持。曾於選舉期間高喊「獨立萬萬歲」的陳水扁,卻於2000年就職時提出讓獨派大為不滿的「四不一沒有」。而2008年競選總統的馬英九也曾於報紙刊出「台灣的前途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這幾乎與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訴求相同的文宣。由此可見,總統選舉相當程度影響著台灣總統的兩岸政策。那反觀台灣海峽的另一端──中共領導人的政治繼承是否也會影響他們在兩岸關係上的決策邏輯?

關於「推論統計」與「無罪推論」:法院判決的類比

關於「推論統計」與「無罪推論」:法院判決的類比

不時聽聞司法案件的判決,讓社會上很多人覺得不滿,認為又是「恐龍法官」的錯。事後的評論者陸續提到「無罪推論」這個原則。這令人聯想到,「無罪推論」原則與推論統計「假設檢定」中的「虛無假設」有著相似性。大學部統計方法課程,到了假設檢定這個單元時,台下的年輕同胞們,常覺得困惑。在這裡,我們將「假設檢定」與司法審判過程做個連結,試圖理解法官如何由無罪推論出發,判定被控告者是否有罪。

《衣櫃中的骷顱》:東歐轉型正義困境與面對歷史真相的艱難

《衣櫃中的骷顱》:東歐轉型正義困境與面對歷史真相的艱難

威權政體中握有政治權力的菁英,若預期自己在民主化後會被「轉型正義」,必然會抗拒民主化。另一方面,受到威權統治壓迫的政治異議組織,理應在民主轉型後依據政府檔案調查政府暴行,對威權統治菁英進行司法制裁。若是如此,民主化應該是激烈的對抗,但為何有些國家的民主轉型是和平地進行?這些國家的轉型正義又是如何實踐?比較政治學者Monika Nalepa以東歐國家為例,提出了另一種見解:歷史真相帶來的艱難,將使政治異議勢力難以實行轉型正義,但卻由於面對歷史真相是如此艱難,反倒給予前威權統治菁英保障,使他們無懼政體轉型,而願意交出政權。

淺談轉型正義在台灣:實踐與反思

淺談轉型正義在台灣:實踐與反思

每年在台灣到了二二八紀念日前夕,總是會有抗議、紀念的出現。然而,對大多數的台灣民眾而言,二二八事件所象徵的意義,及其背後所衍生的轉型正義問題其實是非常陌生的。為了讓讀者瞭解二二八事件及轉型正義對台灣的重要性:首先,本文將來談談轉型正義的概念;接著,在概述國際上推動轉型正義的經驗與模式;然後,再將比較的視野拉回台灣,透過對台灣經驗的省思,試圖探尋台灣未來在處理轉型正義議題時的可能。

令人霧煞煞的全民健保:是「福利」 還是「保險」? 財源應來自「稅收」 還是「保費」 ?

令人霧煞煞的全民健保:是「福利」 還是「保險」? 財源應來自「稅收」 還是「保費」 ?

黃安特地返台使用健保資源再次引發全民議論,也連帶又炒熱「僑民」該如何納保的議題。連同先前的陸生納保爭議,究竟全民健保到底應該是什麼?全世界有一個統一的看法嗎?其他也同樣提供全民醫療服務的國家怎麼看待自己的醫療制度?
這篇文章即是在介紹醫療福利的不同模式,究竟全民健保是屬於福利抑或是保險,背後反映的是「國家與人民」應該如何的關係。
本文企圖帶領讀者思索的問題是,究竟台灣人民嚮往的全民健保是「保險」或「福利」?對這問題的定性,將影響全民健保的定位與可能的未來走向。

為什麼立委要找人交換「委員會」?—論法案審查程序以及委員會的角色

為什麼立委要找人交換「委員會」?—論法案審查程序以及委員會的角色

新國會新氣象。第九屆立法委員於今年元月16日選出,於2月就職開議。最近新聞報導立委諸公們在「委員會」的分配喬不定,還有許多關於委員會「召委」的新聞。為什麼立委們這麼關心自己所屬哪個委員會呢?就讓我們認識一下立法院的議事核心—委員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