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 評論行為分析 – 以太陽花學運期間為例

PTT 評論行為分析 – 以太陽花學運期間為例

近來年 PTT 已經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社群論壇之一,數萬人同時在線上瀏覽或發表文章,在其中最大的八卦版上,每天有數百篇文章與數萬筆文章評論被發表,是重要的線上資訊交流區。然而,隨著討論人數的增加,許多人也希望透過人為操作來影響文章走向,包含藉由大量的發表文章與評論來企圖改變閱讀者對於單一事件的評價。本文透過分析 318 學運期間 PTT 文章的評論行為,期能提供一些可能的線索做為 PTT 用戶行為之參考。

“De courage, mon vieux, et encore de courage!” — 寫給Ben的一封信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逝世,與他情誼深厚、並為他把《想像的共同體》介紹到中文世界的吳叡人老師,經過兩個禮拜的醞釀,終於在跨年前夕完成了這篇信簡形式的紀念文章,希望藉由《菜市場政治學》的「攤位」,用最率性、最個人的方式,懷念他這位老師、友人、和家人。1月6日晚上衛城、時報、誠品將於誠品信義店三樓Forum合辦班納迪克.安德森紀念會。吳叡人老師感性地說:「辦這場紀念會的目的不是學術的,而是人的─Ben喜歡交朋友,在台灣,想像的共同體的讀者們就是他最好的『想像的朋友』,我希望他們都來懷念他,這樣愛熱鬧的Ben才會高興。」

「密室」協商的光明面與黑暗面

「密室」協商的光明面與黑暗面

最近民視剛舉辦完國會改革政黨辯論會,其中國會黑箱、密室交換想當然爾成為各黨攻擊重點之一。然而,黑箱為什麼存在?

根據政治學研究的文獻,以及筆者實際訪問曾參與國會密室協商的人後,這篇文章將說明一些理論與解釋,試圖提供「議會密室協商」的基礎。同時,透過檢驗這些理論的假設,我們也進一步可看出密室的問題所在。

加泰隆尼亞,失語三百年(下)

加泰隆尼亞,失語三百年(下)

像加泰隆尼亞這樣的國中之國,即便西班牙不願放手,到底又該拿什麼來挽留?在上篇,我們曾提過上世紀末獨裁者佛郎哥去世後,西班牙開始民主轉型,一戰以來奄奄一息的加泰隆尼亞本土化得以重燃生機;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母語活化。在本篇我們要來談談,加泰語的回歸對加泰隆尼亞獨立之影響,加泰社會又和台灣較熟悉的香港社會又有何共通之處?

加泰隆尼亞,失語三百年(上)

加泰隆尼亞,失語三百年(上)

加泰隆尼亞剛於今年9月27日完成議會選舉。獨立派政黨聯盟「Junts pel Si」(西班牙語,意為「一起説好」)及分離主義政黨「人民團結候選人黨」(CUP)合共取得72席,佔議會一共135席中的多數,在獨派相對多數情況下,加泰隆尼亞議會隨即於11月9日投票表決,以72票贊成對63票反對,正式啟動獨立程序,將以「民主脫離」(democratic disconnection)方式與西班牙說再見,預計18個月內實現獨立。西班牙最高法院也迅速裁決該表決結果違反西班牙憲法,應視為無效。雙方在12月國會大選前將統獨議題鬧上各大國際新聞版面,引起不少話題。

[書介之二]《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國民黨政府的司法鎮壓

[書介之二]《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國民黨政府的司法鎮壓

作者在前篇透過比較巴西、阿根廷與智利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得到兩個觀點:(1)過去威權統治越是採用司法鎮壓,民主化後追求轉型正義的強度會越弱;(2)司法菁英參與過去威權統治與鎮壓的程度,會影響民主化後採用司法途徑審判過去危害人權的可能性。本文將先介紹國民黨政府如何透過訂立法律與利用軍事法庭進行政治鎮壓,再說明臺灣與南美三國的差異。我們會看到,從形式上來看,國民黨政府的司法鎮壓與智利相似,是採用一般法院與軍事法庭並用的體制。然而,國民黨政府卻不似南美三國在軍事政變前曾存有權力分立的傳統,因此蔣介石在集權與控制司法部門的過程並未受到司法菁英的挑戰。

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

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

《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教授,日前在印尼東爪哇省瑪琅城近郊的Batu,於睡夢中辭世,享壽79歲。
 
《想像的共同體》可以說是當代影響力最大的作品之一,中文版譯者是中研院吳叡人教授。在書中,吳教授寫了一篇導讀,介紹安德森教授的生平,本書的論證,以及討論本作品在知識上的貢獻。網路上很難找到這篇精彩的導讀全文,因此,菜市場政治學取得吳教授的授權刊登,希望能與讀者們一起認識安德森教授、認識《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一書論點,同時,向這位偉大的學者致敬。

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團結-為什麼要看「拯救消失中的身份」?

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團結-為什麼要看「拯救消失中的身份」?

《拯救消失中的身份》是「2015世界公視大展精選影展-崩壞、重生」精選影片。本片描述2014年的皇后大道,人力車依然在老街跑動,漁港繁華喧鬧,東西文化看似完美結合。但是2014年同時也是香港人民重新演釋「獅子山精神」的時刻。10月23日,獅子山山頂被掛上黃底黑字「我要真普選」巨型橫額。10月28日,雨傘運動剛滿月,影后葉德嫻與歌手黃耀明、何韻詩在雨傘廣場的萬人矚目下,合唱了《獅子山下》。

香港人為什麼要「拯救消失中的身份」?
只因人民心中有希望,團結才能有所改變。

[書介之一]《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一個司法鎮壓的閱讀觀點

[書介之一]《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一個司法鎮壓的閱讀觀點

本文為大家導讀《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一書,這是由「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在十月時發表的專書,由文史工作者、律師、人權工作者與學者共同完成,內容涵蓋了民間社會自力研究與調查的臺灣轉型正義階段性成果。
 
轉型正義包含三個主要的任務:「處置加害者、賠償受害者以及歷史記憶的保存」。不過,臺灣目前只有在賠(補)償加害者的工作上做得比較好。本文從南美洲國家案例出發,先了解這些國家如何追求轉型正義,再回到臺灣經驗,以理解我們所要面對的困境與挑戰。本文主要討論:獨裁者如何在「司法手段鎮壓」和「非法手段暴力」之間做選擇,以及其後果是什麼呢?

政治行動與希望的基礎—淺談漢娜・鄂蘭《人的條件》

政治行動與希望的基礎—淺談漢娜・鄂蘭《人的條件》

2015年12月4日是二十世紀最具原創性與現實關懷的哲學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1906-75) 辭世四十週年的紀念日。她一生的思想大抵可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 書中看出完整的輪廓。本文簡介該書,並指出書中的核心概念,至今無論在政治和解、轉型正義、憲政主義,乃至於革命與建國理想,對於國內政治、兩岸關係與東亞國際政治都具有高度的現實意涵,值得政治理論學界進一步探索與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