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因素」成為全球日常:「建構主義」的警示

當「中國因素」成為全球日常:「建構主義」的警示

臺灣女孩周子瑜甫獲美國電影網站TC Candler評選為2019年全球第一美,但她的照片右上方,除了中華民國國旗之外,還被加上了一個略小的五星旗。從四年前爆發的周子瑜事件到最近引起關注的波特王事件,我們不斷看到中國政府在兩岸與國際社會致力於把臺灣「中國化」的各種作為,使臺灣的國際處境在無形之中變得更為艱難。

《台灣的中國兩難》後記:台灣的「高收入陷阱」與新南向政策

《台灣的中國兩難》後記:台灣的「高收入陷阱」與新南向政策

政治版圖劇烈變化發生的背景,是台灣日益惡化的「高收入陷阱」。台灣的政治領袖面對愈來愈強烈的群眾壓力,要求解決與所得分配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而「擴大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往來」是一個最直接的選項。然而,由於島上人們多數都期盼能夠守護已高度鞏固的台灣認同,並支持正面迎擊北京方面不斷增加的壓力,蔡英文政府所要面對的「中國兩難」,比過去所有執政者所要面對的境況都更為棘手。

《台灣的中國兩難》:兩岸經濟政策當中的認同與利益爭辯

《台灣的中國兩難》:兩岸經濟政策當中的認同與利益爭辯

2016年至今,英文學術界至少已有超過十本個人專著或編輯出版的台灣政治學專書,然而,在這之前的幾年景象完全不一樣,政治學類的台灣研究專書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台灣政治研究似乎處在比較不受到重視的狀態。本書作者林夏如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以及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她所寫的這本《台灣的中國兩難》在2016年由史丹佛大學出版社出版,適逢台灣首次的行政權與立法權同時達成政黨輪替,而且也剛好是兩岸關係的一個轉折點,因此出版之後引起非常多的討論。

媽祖信仰的跨海峽利益 1

媽祖信仰的跨海峽利益 1

分隔近百年的兩岸媽祖信仰,各自形成了在地的社會網絡與階序,然而,一九八○年代末部分台灣媽祖廟宇至大陸進香,到二○○○年提出宗教直航,台灣媽祖信仰社群跨越海峽的宗教交流,再再挑戰甚而突破不同時期的兩岸關係政策。在這段期間,媽祖信仰不僅擺脫過往「封建迷信」的汙名而復甦,更由於兩岸媽祖信仰交流,進一步取得了官方肯認,甚至稱媽祖為「海峽和平女神」。這些現象都顯示了:兩岸媽祖信仰社群的互動不僅是宗教性質的社會實踐,也帶有兩岸政治的意涵。

【學生自治專輯】台灣校園民主的關鍵時刻:如何正面迎擊「中國焦慮」?

【學生自治專輯】台灣校園民主的關鍵時刻:如何正面迎擊「中國焦慮」?

許多人說「太陽花」運動是在反中國,但在淡江大學陸生參選的論戰中,許多學運的重要角色,對中國學生參選表達了正面的態度,顯然並不符合一些人批評他們「逢中必反」的刻板印象。
作者黃兆年認為,此次陸生參選事件,雖然再度引發台灣社會的「中國焦慮」,但往好處想,或許也為學生自治創造了一個「制度」變遷的關鍵時刻,讓年輕人有機會把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量帶回校園裡。
我們該如何活化現有的學生自治體系?又該如何建構更健全的校園民主制度?且看曾任台大學生會長的黃兆年精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