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打敗民主黨的希拉蕊時,震撼了美國許多大學。而在政治科學界內部,除了檢討民調測量所造成預測失準這件事之外,川普的當選更是整個改變了政治科學的研究議程,許多人開始正式關注川普為什麼可以當選美國總統。
這四年之內,政治科學家是怎麼研究川普的支持者呢?主要有四大流派互相競爭與合作:全球化、民粹主義、政治重組、以及川普個人的特性。
四年過後,政治學家比較了解川普支持者了嗎?

2016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打敗民主黨的希拉蕊時,震撼了美國許多大學。而在政治科學界內部,除了檢討民調測量所造成預測失準這件事之外,川普的當選更是整個改變了政治科學的研究議程,許多人開始正式關注川普為什麼可以當選美國總統。
這四年之內,政治科學家是怎麼研究川普的支持者呢?主要有四大流派互相競爭與合作:全球化、民粹主義、政治重組、以及川普個人的特性。
在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一周時,許多媒體紛紛在搖擺州進行民調,其中佛羅里達是選情極其緊繃的大州。
本文試圖找出其中的抽樣誤差,並且回頭檢視探討台灣媒體在報導美國大選的對比式民調的結果時,以及研究方法上的差異及缺點。
為瞭解台灣在 2020 總統及立委選舉期間,假訊息對選民的影響程度,本文透過將時下議題導入問卷,並抽樣選民進行訪查,試圖找出假訊息與選民行為之間的關係。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明明是惡名昭彰政客,被以貪汙罪起訴,甚或有貪污、圖利等罪名判決確立前科,卻能一再地在選舉中獲得選票,進而勝選。事實上,這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而是政治學上一個難解的矛盾(paradox):「貪污不為人所愛,但貪汙政客卻受到歡迎」,這個難解的習題大概可類比於為什麼電視劇和小說當中,劈腿男總是能一再受到女生青睞而繼續劈腿。政治學針對貪汙政客還能獲得選票這個矛盾的現象,發展出了兩種理論,分別是資訊理論與交易理論(trade-off),另外還有幾個從「對貪汙嚴重程度的預期」來解釋的政治心理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