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參加社會運動?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參加社會運動?有什麼意義?

近來,台灣政治性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各種議題鼓動人民走上街頭,但為什麼民眾會參加社會運動?上街頭似乎得不到直接的好處,如果別人衝鋒陷陣,自己反而可以坐享其成,不是比較好嗎?若是覺得民選總統還不錯,就讓其他人去努力,如果運動成功了,即使原本反對的人,到時候自己也能夠投票、也可以參選,那為什麼有人那麼笨要大費力氣甚至甘冒受傷乃至刑罰風險來參與抗爭呢?

「內閣制」真的推不動改革嗎?

「內閣制」真的推不動改革嗎?

前總統李登輝在上週 (6/18) 接受《財訊》的專訪,回應記者詢問台灣應該採內閣制還是總統制時表示:「台灣要改革的時候,如果沒有一位總統來推行,用『內閣制』根本推不動……在民主的基礎下,總統制比較能夠大力推動改革。」此舉不僅是潑了最近重拋內閣制議題的民進黨一桶冷水;也否定了 2006 年回應紅衫軍倒扁運動時,鼓吹以內閣制解決亂局的自己。不過,撇開李前總統對憲政體制的思考如此「彈性」的態度不談,「內閣制」究竟是否相對於「總統制」較推不動改革工作?或許這幾年為了推動「碳稅」這個重大改革,而引起政壇相當大波瀾的澳洲,可以給從未實施過內閣制的台灣一些參考。

強盜、土匪、與他們的盟友(下)

強盜、土匪、與他們的盟友(下)

台灣目前似乎面臨著最糟糕的組合:有領土控制野心的境外盟友,以及從來說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只願意在島嶼內據地為王、還是總想著回去哪片大陸的統治者。不過別忘了,在民主制度下,人人都有選擇統治者的資格,而民主制度下的言論自由、多元資訊流通更讓我們能夠分辨與拒絕心不在焉隨時想落跑的土匪以及不安好心的境外盟友。倘若沒有這些民主機制的存在,人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統治集團成為真正的土匪。

強盜、土匪、與他們的盟友(上)

強盜、土匪、與他們的盟友(上)

壞人有兩種,四處流竄搶了就跑的強盜,與劃地為王割據一方的土匪。搶了就跑的強盜與村落的關係是短期而暫時的,因此強盜的行為從來毫無節制、能搶多少是多少。就算島嶼終於被掠奪一空寸草不生也無妨,反正海那一邊聽說有個一眼看不完的草原,這裡搶完了永遠有那裡可以去。若是壞人總是覺得有另一片偉大豐饒的神州更值得前往,那麼小島自然很容易被掠奪至盡然後輕易丟棄毫不可惜。

臺灣統獨的民意分布:臺獨是共識嗎?

臺灣統獨的民意分布:臺獨是共識嗎?

臺獨是台灣社會的共識嗎?本文分析民調資料指出目前多數臺灣人想要的是「維持現狀」,而「儘快統一」是最不被接受的選項。進一步追問,若宣布獨立不會引發戰爭,有六成五民眾認為臺灣應該成為新國家;若會引起戰爭,仍有四成認為應該成為新國家。此外,當兩岸政經社會狀況一致時,仍有六成民眾反對統一;當兩岸政經社會狀況差距很大時,只有一成民眾贊成統一。

中國的威權鞏固模式與台灣的民主深化危機:寫於「六四」25週年

中國的威權鞏固模式與台灣的民主深化危機:寫於「六四」25週年

今年剛好是「六四」25週年。但對許多台灣人來說,六四,彷彿只是教科書上一個遙遠的歷史名詞。天安門、靜坐學生、坦克車,也彷彿只是螢光幕上一個超現實的歷史場景。1989年爆發於北京天安門廣場的六四事件,是否可能對當前的台灣具有任何啟示?本文介紹「協調財」(coordination goods)的概念,作為理解六四的一個觀點,並以此觀點來理解六四之後北京政權對中國民主化的壓制,進而以此觀點來思考「兩岸政商聯盟」近年來對台灣民主深化的潛在威脅。

為何政治團體最後常走向分裂?

為何政治團體最後常走向分裂?

從太陽花到基進側翼,許多推動理想的社會團體一時風起雲踴,但最後卻走向分裂及各立門戶。從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這來自於各領導者理想目標的歧異,分頭進擊不為壞事。但假如這些社會團體最終要成為政治團體、以政黨的身份來投入選舉的話,政治學中的政黨理論對於新興政治團體最終走向分裂早有解釋,而且對未來的預測是悲觀的。

「依」法而治還是「以」法而治? –民主與法治的關係

許多人都琅琅上口「民主離不開法治」這句話。然而,法治的意義經常被誤解,一個似是而非的法治觀念是以法治理(rule by law)。「依法治理」和「以法治理」只有一字之差,其間的區別卻是民主與獨裁的差異。以法治理是以法治之名來限制人民權利、假民主之名行獨裁之實,而不是以法治的內涵來保障人民權利。對於執政者來說,最理想的狀況莫過於所有人民都是順民,完全服從政府法令,沒有人挑戰政府,而rule by law這樣的觀念,就是獨裁國家執政者統治最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