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台灣解嚴以來,政治科學家就不斷詢問台灣民眾跟國族認同相關的問題:「你覺得自己是台灣人?是中國人?還是都是?」過去30年來,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比例顯著增長。不過,近年來,這份認同開始在資料上呈現下滑趨勢,而本文試圖去理解這個饒富趣味的現象。
為什麼台灣認同會下降?

自從台灣解嚴以來,政治科學家就不斷詢問台灣民眾跟國族認同相關的問題:「你覺得自己是台灣人?是中國人?還是都是?」過去30年來,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比例顯著增長。不過,近年來,這份認同開始在資料上呈現下滑趨勢,而本文試圖去理解這個饒富趣味的現象。
什麼是民主?雖然許多菜市場政治學的讀者都曾經在高中公民課上背過民主的定義,但是對於才民主化不到四十年的台灣來說,台灣人們對於何謂民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跟想像。但是民主也可以跟鳥鳴、日出、甚至綠豆糕一樣,大家定義都不一樣也沒關係嗎?而不同國家的人們對民主的想像又有何不同?
三邊合作以及新南向政策在內的各項援助計畫,使臺灣與在印太地區有利害關係的援助國同儕在價值和戰略上對接,透過認知上的改變、以及合作上的實踐,使臺灣在投入全球共同議題的過程中,順勢將自身的國家安全,鑲嵌為印太安全與繁榮的一部分。
隨著臺灣民主化,諸多非政府組織投入援外。根據我們之前的研究,這些NGOs至少包含以下三種,多數早在新南向政策前就已投入各類援助部門。首先是十九和廿世紀陸續來臺服務的國際NGOs;其次是臺灣本土NGOs;其三是成立宗旨就是國際援助的本土國際NGO。
遠早於政府提出「Taiwan can help」口號的2020年,臺灣援外的轉型並非一朝一夕,而是歷任政府持續的成果。本文接下將逐一介紹臺灣這個經典的人道援助案例中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以及轉型過程中所牽涉的國內與國際政治動態。
過去臺灣接受美援的年代,通常會被視為南方的一員。到了今日,就政治民主、經濟成就及社會進步價值等,臺灣越來越接近北方。然而臺灣終究仍不是OECD會員國,並且也仍被OECD分類為「南南發展合作提供者」之一,與泰國並列。然而就是這微妙的位置,顯示出臺灣既扮演中介者,也扮演提供者的特殊性。
從臺灣對這些歐美國家的人道與發展雙邊援助中,我們可以看到,臺灣外交雖然受打壓,無法參與聯合國、世界銀行、OECD等形塑國際發展議程的主要機構,但透過面向全球(包含窮國與富國、邦交與非邦交)的人道與發展援助行動,臺灣一方面在國際間獲得更大能見度與影響力,另一方面在國內也獲得公民社會的支持和參與。
本文首先將聚焦於2000年代末期開始的一連串援外改革發生的過程,並指出李扁與馬蔡的援外思維差異,是如何超越意識形態與黨派的分野,成為持續的進程。同時,本文亦將論證臺灣的援外轉型如何獲得哪些意料之外的國家安全作用,以及如何重新詮釋了臺灣在國際援助體系中的角色。
針對今年九合一大選的縣市首長選舉結果,有人稱國民黨大勝,也有論者認為民進黨沒有輸;主張應該和2020年蔡英文票數比較的有,也有觀點認為應當跟2018年對標,這樣才是同類之間的較量;討論席次的有、細究縣市得失之間意義的更多。而本文旨在與王宏恩的文章進行對話,並試圖發展出本文的觀點。
今年地方選舉以及修憲複決投票(幾乎等同「公投」的進行方式)即將到來,其中修憲公投中的『18歲選舉權以及被選舉權』引起不少注目。台灣目前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仍在20歲,在民主國家中偏高,而且跟憲法、民法以及刑法中的權利義務的年齡規範不同,因此一直有喊出要調降投票年齡的呼聲。在各黨的支持之下,最近民調也顯示這個公投案還需要再一些努力才有辦法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