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並非單純僅著眼於受訪者價值觀或個人生涯歷程的微觀研究,貝拉試圖運用美國社會變遷的歷史分期作為外在的宏觀架構,去探討美國價值觀的根源,如何從傳統的聖經與共和傳統,慢慢趨向個人主義的走向。
導讀《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追尋重建締造公民社會連結的價值

該書並非單純僅著眼於受訪者價值觀或個人生涯歷程的微觀研究,貝拉試圖運用美國社會變遷的歷史分期作為外在的宏觀架構,去探討美國價值觀的根源,如何從傳統的聖經與共和傳統,慢慢趨向個人主義的走向。
吳介民在這部啟發性的專書中,處理當代最迫切的一個挑戰:解釋中國的崛起。他的解答巧妙而創新,援引既有理論和經驗研究,同時根據長達二十五年的開拓性田野調查和精心的檔案研究,引入大量的新訊息和洞見。
《菁英體制的陷阱》提出了一個更全觀的觀點:當今的整個菁英制度、人們對菁英制度的信仰,讓所有人都受害,而這需要全盤的檢討,才有可能讓所有人一起逃出這受害的陷阱。
在我們的生活中,意識型態(ideology)及相關詞彙常常出現,但也常常被誤用。例如,在柯文哲上任台北市長之前有詩人請辭市政顧問,並說他「原本以為柯是個左派,結果很令人失望」;然而,從去年11月底的九合一選舉以來,有許多人都在講說台灣人左傾、仇富、反商(尤其年輕人被罵最多),而柯文哲上任後大力檢討各種不合理的BOT案,槓上財團,正好又讓許多人跳出來叫市長不要變成左傾、不要反商,否則「會讓大財團不敢投資」。另一個例子是,有篇評論文章說台灣選戰不敗之道是「選前喊左派、選後大右派」,並指出「左傾」讓政治人物下場很慘。他們在說的左與右真的是同一件事嗎?台灣民眾真的是「左傾」與「反商」了嗎?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正好趁這個機會來談談「意識型態」的意涵,尤其,什麼是「左派」和「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