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政治哲學與政治經濟學做為探討新加坡醫療體系的切入點,以本土視角剖析新加坡醫療體制的各面向,包含融資模式、監管架構、醫療費用、醫護人員等等主題,完整梳理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之運作與成效。作者認為學習世界各地的醫療體系,不能忽略該國的政治與歷史脈絡是如何形塑醫療體系,以及他地醫療體系當中所涉及的複雜性。本書將由新加坡醫療體制的角度去探討何謂最佳醫療體制。
《病有所醫?新加坡醫療體系之理想與現實》導讀:從政治與歷史角度解構新加坡醫療體系

本書將政治哲學與政治經濟學做為探討新加坡醫療體系的切入點,以本土視角剖析新加坡醫療體制的各面向,包含融資模式、監管架構、醫療費用、醫護人員等等主題,完整梳理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之運作與成效。作者認為學習世界各地的醫療體系,不能忽略該國的政治與歷史脈絡是如何形塑醫療體系,以及他地醫療體系當中所涉及的複雜性。本書將由新加坡醫療體制的角度去探討何謂最佳醫療體制。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於1954年,從1959年起開始執政,至今已逾六十年。「一黨專政」﹑「一黨獨大」向來多是負面言辭,論者總會聯想起全球之中的不同共產政權。但在新加坡,一黨獨大的人民行動黨卻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治下的國家發展不斷受好評。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是兩位作者施仁喬與劉浩典對近年新加坡政經發展的省思。兩位作者現在都旅居香港,於香港高等學院任教。事實上,他們各自的背景,也能映照新加坡模式的不同面向,這令他們的書寫更具參考價值。
「法治」的形態與意涵複雜,「守法」不足以概括其意。人的一生,終究不能擺脫政治,法律作為政治之物,便不能不細察。
本書的特色可簡單以三點介紹:第一,中國大一統式民族主義論述無法精準描述全球華人的「中國」意識。第二,香港與新加坡並非僅為中國「邊陲」,其實扮演著推動「中國」發展的中心角色。第三,海外華人的「中國」意識,源於他們對華南僑鄉的關懷之情。
本書譯者認為,《建國與國際政治》是一部梳理近代國際關係史,重構基本政治概念的讀本。書中內容,可以三點介紹: 第一,外國勢力,可以是主權國家成形背後的重要推力。第二,為民族主義論述「祛魅」。第三,在歷史之中,主權國家並非唯一政體形態,以主權國家方式建國,並非完美無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