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聽之下,政黨票現在就只是影響選舉結果和國會席次組合的不穩定變數,但政黨票可能影響的範圍其實遠超過政黨席次,對政策的發展也可能有深遠影響。趁著選舉熱,然後民調又已封關,這篇小文章以社會政策為例,簡單談談選舉制度可能對社會政策造成甚麼影響?
當「中國因素」成為全球日常:「建構主義」的警示
臺灣女孩周子瑜甫獲美國電影網站TC Candler評選為2019年全球第一美,但她的照片右上方,除了中華民國國旗之外,還被加上了一個略小的五星旗。從四年前爆發的周子瑜事件到最近引起關注的波特王事件,我們不斷看到中國政府在兩岸與國際社會致力於把臺灣「中國化」的各種作為,使臺灣的國際處境在無形之中變得更為艱難。
Youtube政治學與2018高雄市長選舉
Youtube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政治科學對其相關的研究都還在發展之中,無論是理論上或技術上。2018高雄市長選舉的學術資料已經顯示,高雄市選民在各種網路工具之中,使用Youtube作為收集政治資訊的比例是非常高的,甚至高過Line、部落格、或ptt。而進一步分析也發現Youtube跟投票給誰之間有顯著相關,而這現象並沒有出現在Line或Facebook的使用上。
《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推薦序
自從啟蒙運動以來,哲學家們常常假定人們對於政治的興趣與知識量都很高,並進而推論在這種狀況下民主如何可以更好、制度該如何設計。但自從我們真的用問卷開始詢問廣大的民眾對於政治的了解,選民的答案往往嚴重挑戰了古早學者對於民主的樂觀假設。
一人投兩票,真的可以救小黨?
從數據上來看,2016 年的立委選舉中,六成臺灣民眾即使有兩票,還是選擇把票集中給兩大黨。這很可能是因為兩大黨或顏色接近的支持者,會希望大黨可以順利過半,推動相關的政策。然而,確實也還是有 23% 的人在選區票投大黨、但在不分區選擇投給小黨,這 432 萬人,確實讓單一選區兩票制產生預期作用。
弱小人民的自決:誰是民族?誰可獲得外國介入的自決權?
被港府以及背後的中國北京政權聯手逼至此境地的香港市民,能否擁有主張自決的權利─決定自己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未來走向呢?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香港,世界許多沒有國家的弱小人民、民族,都面臨相似的困境。
台灣選民對本次不分區立委的興趣,史上最高
上週一些社群觀察家發現了「不分區立委」成為台灣人google搜尋的當日熱門關鍵字,可見台灣人對於不分區立委的興趣。但在這篇菜市場文中,我們發現,台灣人不只在這周搜尋不分區立委這個關鍵字,台灣人搜尋不分區的次數是有史以來同時期最高的!
《資訊戰爭:完美武器》導讀
資訊戰包含一般的情報蒐集、基礎設施干擾、網路攻擊,以及認知領域攻擊,而台灣在面臨中國的威脅時,幾乎在所有層面都居於劣勢。我們的情報人員在2008年之後在中國就難以蒐集情報,反觀中國間諜卻能透過自由行、參訪團等方式在台灣逛大街;我們基礎設施、影音系統和政府伺服器皆被設了後門,更不要說我們的戶籍、健保等資料庫長期遭到中國的攻擊與入侵。
「先來慢到攏相同 新一代的台灣人」:記王甫昌研究員族群概念史演講
王甫昌研究的「族群概念史」,不同於「族群史」,不是要研究個別或多個族群(ethnic groups)本身的歷史,「族群概念史」是研究在特定脈絡下,「族群」此一概念是由誰建構、如何/為何建構、在何場域建構、如何使用等等,整個互動和變遷的歷史。王老師的研究,自然是在台灣脈絡之下的使用,時間軸大致從日本時代至西元2000年左右。
台灣政治是怎麼兩極化的?
台灣民眾常說台灣政治越來越兩極化,而美國選民也常抱怨美國政治越來越兩極化。但到底什麼是兩極化?身為政治科學家,我們要怎麼測量政治有沒有兩極化?這篇文章試著回顧台灣過去近二十年來政治兩極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