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來自中國的漢族裔移民的台灣人在面對一個與中國分離的政治現實下經歷了一段搜尋與重新確認自己認同的過程。台灣民族主義就是漢族裔台灣人在日本統治的政治現實下搜尋自我認同的產物。搜尋,意味著它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的,它的意義也不是一直穩定的。
發大財後一定能民主化嗎?
現代化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會帶來民主化,所以只要協助一個國家將國內的經濟發展好了,民主體制自然水到渠成,不須外力加以干涉。但現代化理論真的是對的嗎?中國模式是不是打臉了現代化理論?經濟發展對於一國民主化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一個國家民主化的路徑真的只有一條嗎?
「資訊戰爭」,現正上演中
本書作者是兩位著名的智庫政策研究者,長期投入歷史、戰略、資訊政策的研究。本書主要處理的主題是──社群媒體如何對社會產生影響,內容除了人們取得資訊和使用社群網路的狀況之外,還分析了各種不同的行為者,包括社會運動、國家機關、政客、恐怖分子……,如何運用社群媒體影響他人。而本書的案例以美國為主,但談及的事件擴及全球。
我們與中國科技監控的距離——淺談中國的數位威權輸出
香港政府日前強推《逃犯條例》修訂引起香港民眾的憂慮,更在日前導致了百萬香港人上街頭的「反送中」抗爭運動爆發。但沒想到竟然有與抗爭相關的加密通訊軟體 Telegram 群組管理員被香港警方盯上與入門搜索,讓該群組名單與聊天記錄被港警掌握。這起事件不禁讓人開始反思,是否當我們高度依賴科技的同時,就難以逃離受到大規模的科技監控的可能,甚至更讓人擔憂的是,在這背後監視著你的「老大哥」,就是試圖對外輸出威權的中國政府。
美國與中國競爭之下,台灣的外交選擇
本文以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權力平衡理論」與「權力轉移理論」來探討「美國與中國之間是否會發生戰爭」這樣子的大哉問。同時,在中國將台灣視為領土一部份的前提下,一旦中美衝突,台灣將無法倖免於這場可能的戰爭,那麼,台灣在外交上該如何選擇呢?
民進黨初選民調的「抽樣分佈」
民進黨初選民調,其五個執行單位的結果一致且相近,是否值得懷疑?本文利用統計學「抽樣分佈」的概念來看在「正常」狀態下,這五個樣本結果相近的程度是否有「異常」的跡象。
愛恨千年中國夢─評王飛凌《中華秩序》
在台灣的我們,或是世界各國的讀者,為什麼需要瞭解一個獨裁政權所大聲倡言的「中國夢」?這本《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想要告訴讀者,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中國政府,延續秦漢時代以來外儒內法的統治邏輯,意圖輸出其「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至「整個已知世界」。
(被)統一後真能維持現在的生活嗎?一個賽局模型的分析
不少這樣的討論正是想讓台灣民眾知道,一國兩制對台灣現有的民主自由、安定生活會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實在不是個理想的選擇。更有文章直接模擬描繪「被統一後的台灣」,試圖向讀者說明,那些圖博港澳統一之後所發生的事,如若換作在台灣會有多可怕。不過大概也有不少人覺得台灣不一樣啦、台灣哪有可能這樣,那些都是發生在其他地方的事、不能夠套用;或者認為只要乖、只要聽話就能平安無事,現在擁有的安穩生活不但不會改變、甚至還可能更好。
從蔡英文與賴清德之爭,看台灣的憲政體系「特色」
這幾天台灣政治好不熱鬧,從蔡總統元旦講話,到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講話,蔡總統的堅定回應,然後是四位綠營大老的公開信。在公開信中提到:請總統交出行政權,退居第二線。落實憲法第五十三條「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明文規定。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現在的行政院「不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嗎?還有,如果總統要交出行政權,是要交給誰?這樣有合憲嗎?趁這個機會,讓我們來看一下憲法怎麼規定的,以及為什麼要這樣規定。
對比式、互比式、全民調:「民調初選」限制多,為何藍綠仍情有獨鍾?
政黨初選大多是掌握在政黨區域幹部或黨中央手上,對於一般非黨員的民眾而言,就算是該政黨支持者也不太有辦法參與候選人初選。即使是美國總統提名方式之一的開放式初選,也需要由民眾主動前往投票。像台灣這樣、即使是黨的高層幹部也要守在電話前,等待會不會被抽中的電話民調初選,是將政黨重要決策直接外包給不特定選民、相當分權式的有趣現象。本文將聊聊這個獨特的初選機制為何產生,民調初選的缺點以及為何藍綠都愛民調初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