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或激化國族主義?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將紐約時報報導的框架,設定為台灣人與中國國國族主義在海外的碰撞。然而,從此時紐約時報的報導本身和報導的時間點來看,比起「台灣人」,「澳洲」也許才是紐時這篇報導的關鍵字,澳洲是最近全球關注中國「銳實力」(sharp power)影響的顯著案例。
威權與憲法
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威權政體中憲法是沒有意義的政治文件,憲法對於任何政府的權責規範或者對於人民權利義務的保障,都不過是沒有實質內容的文字而已。那麼,既然憲法無法約束威權統治,為什麼中國共產黨中央要進行修憲?修改一個普遍認為沒有約束力的文件,究竟有甚麼意義?
妥協或激化國族主義?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
日前,紐約時報一篇專題報導「對北京不忠,台灣人在澳洲職場受挫」描述一名台灣背包客(Winnie),在大陸老闆的餐廳打工,因為不經口回應台灣「當然」不是中國的一部份而被解雇。事後這位背包客將故事po在澳洲打工度假的臉書社群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罷好罷滿?論全球化下勞工的罷工趨勢
從1969有罷工數據以來到2015年之間,世界各國的罷工是增加還是減少了呢?在法規日益健全以及勞工意識日益抬頭的今天,全球化的趨勢也使商品貿易、人力流動、知識經驗的交往等更趨緊密,勞工是否更能善用這個工具來爭取本身工作條件與待遇的改善呢?
台灣土地改革與產權體制的反省與對話:《土地正義》書評導論
本系列兩篇關於徐世榮教授《土地正義》的書評,希望從不同的視角,對這本受台灣學界與社運圈矚目但卻不無爭議的大眾書寫,檢視其內容及對相關議題的影響。
中國會打台灣嗎? 中國領導者眼中的理性是什麼?
鑒於中國決策模式的不透明,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們到底如何決定是否對台動武,但是我們可以從過去做學者們關於中國安全政策的研究中推測他們是如何做決策。一般認為,中國領導人往往是「被某種因素推著做決定」,而非先訂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一直向前去。至於那個因素到底是甚麼,學者們的答案約略可以分成三個類別。
政治科學新書介紹:《The Taiwan Voter》台灣選民
對於台灣政治學研究來說,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就是由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的Christopher Achen教授與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系王德育教授所編輯出版、以及十六位國內外學者共同撰寫的《The Taiwan Voter》一書。這篇菜市場文將簡介本書的內容與貢獻。
檢察權力菁英與內部民主:評檢察官協會的「票選檢察總長」
隨著現任檢察總長顏大和任期於今年四月底到期,接任人選一事逐漸引起社會注目。當然也引起各方勢力檯面上和檯面下的角力。這其中最值得討論的應該是「中華民國檢察官協會」即將於1/26所舉辦的「票選推舉檢察總長」。然而檢協會所提出的勾選名單卻不合司法人員人事條例規定,也不是真正檢察體系內部民主的票選。這次票選活動,無疑是檢察體系權力菁英想要繼續複製既得利益的作法。
選舉制度多重要?看看棒協改選就知道了!
這兩年體育改革延燒,各運動協會在體育署的要求下要改選。但這幾天媒體批露,成員最多、大家最關心的棒球協會,將不甩國體法規定的「限制連記法」,而堅持用自己的「全額連記法」來選出新一屆的理事。選舉不就是投票嗎?不就是得票多的贏嗎?大家幹嘛那麼在意用甚麼選舉制度?
公投利大於弊?
公投在台灣一直都是個很流行的議題,很多人相信有公投的權力,人民才能夠真的當家做主,更認為公投是越多越好。但是從近期國際上的一些經驗,例如英國的脫歐公投,許多專家認為公投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民主」;而更久以前,美國的國父們就對於直接民主充滿了不信任,認為它可能帶來「多數霸權」(Tyranny by majority)。本文整理一些政治經濟學上的主張,討論我們到底要多麼支持公投、什麼時候該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