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週,一篇新刊出的學術文章受到台灣媒體的高度重視,該文章顯示了只有55%的中國受訪者支持武力統一台灣,許多評論認為這代表了中國民意仍然具有異質性,不是鐵板一塊。然而,這個數字可靠嗎?學術文章的好處,就是都有公開的原文,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一起仔細閱讀這一篇五月剛刊登上中國研究頂級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的新文章,看看55%這個數字是否被高估或低估?
只有55%中國民眾支持武力統一台灣嗎?

這幾週,一篇新刊出的學術文章受到台灣媒體的高度重視,該文章顯示了只有55%的中國受訪者支持武力統一台灣,許多評論認為這代表了中國民意仍然具有異質性,不是鐵板一塊。然而,這個數字可靠嗎?學術文章的好處,就是都有公開的原文,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一起仔細閱讀這一篇五月剛刊登上中國研究頂級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的新文章,看看55%這個數字是否被高估或低估?
本文主要回顧政治學界對威權主義的定義與類型學,從而去思索中國作為威權政體在理論適用上的困境以及展望。此外,也結合政府治理的問題一同去重新帶領讀者釐清威權主義的概念。
自從台灣解嚴以來,政治科學家就不斷詢問台灣民眾跟國族認同相關的問題:「你覺得自己是台灣人?是中國人?還是都是?」過去30年來,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比例顯著增長。不過,近年來,這份認同開始在資料上呈現下滑趨勢,而本文試圖去理解這個饒富趣味的現象。
吳介民在這部啟發性的專書中,處理當代最迫切的一個挑戰:解釋中國的崛起。他的解答巧妙而創新,援引既有理論和經驗研究,同時根據長達二十五年的開拓性田野調查和精心的檔案研究,引入大量的新訊息和洞見。
本文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新理論:假如地方豪強的家族成員居住得位置比較分散,那該家族就比較可能支持中央集權。因為當家族成員四散在國內不同地方時,光是動用家族資源自行招募軍隊可能無法充分保障到所有人。因此在此時,透過支持中央集權,來在全國境內執行一致的國防安全政策的話,反而可以保障到更多家人。
隨著臺灣民主化,諸多非政府組織投入援外。根據我們之前的研究,這些NGOs至少包含以下三種,多數早在新南向政策前就已投入各類援助部門。首先是十九和廿世紀陸續來臺服務的國際NGOs;其次是臺灣本土NGOs;其三是成立宗旨就是國際援助的本土國際NGO。
遠早於政府提出「Taiwan can help」口號的2020年,臺灣援外的轉型並非一朝一夕,而是歷任政府持續的成果。本文接下將逐一介紹臺灣這個經典的人道援助案例中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以及轉型過程中所牽涉的國內與國際政治動態。
過去臺灣接受美援的年代,通常會被視為南方的一員。到了今日,就政治民主、經濟成就及社會進步價值等,臺灣越來越接近北方。然而臺灣終究仍不是OECD會員國,並且也仍被OECD分類為「南南發展合作提供者」之一,與泰國並列。然而就是這微妙的位置,顯示出臺灣既扮演中介者,也扮演提供者的特殊性。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於1954年,從1959年起開始執政,至今已逾六十年。「一黨專政」﹑「一黨獨大」向來多是負面言辭,論者總會聯想起全球之中的不同共產政權。但在新加坡,一黨獨大的人民行動黨卻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治下的國家發展不斷受好評。
本書特別之處在於作者透過人類與民族誌的研究方法,親身至中國長江三角洲的某個城市進行田野調查與訪談,除了親身參與該市環保署的日常運作,也透過問卷調查來反映出民眾對於政府的觀感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