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革命-傳統意識型態如何塑造俄羅斯成為戰鬥民族?(上)

俄國革命-傳統意識型態如何塑造俄羅斯成為戰鬥民族?(上)

普丁曾說:「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與其說俄羅斯曾在上個世紀感染了共產主義,倒不如說是逆境與理念的共振,喚醒了潛伏在俄國歷史中的備戰基因。從亡國記憶、農奴制度、矛盾的意識形態,獨一無二的境遇才能造就紅色朝代。

中國共產黨過去一百年來有甚麼樣的變化呢?

中國共產黨過去一百年來有甚麼樣的變化呢?

中共在過去一百年間發展得越來越中國而漸漸不共產,這變化對我們關於中共之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以往推崇無產階級革命打破國家疆界的中共,現在搖身一變變成中國這個民族國家的強力守護者,民族主義也就成為一個更好的視角(如果不是唯一的視角)來理解中國未來的對內與對外行為。若從這角度來看,「臥薪嚐膽」可能才是鄧小平韜光養晦的真正意涵,習近平對外的擴張或許只是中國韜光養晦後的二部曲。

疫情與政治如何互相影響?

疫情與政治如何互相影響?

自從武漢肺炎疫情在去年三月爆發以來,至今一年在全世界已經奪走超過三百萬條人命。各國的政府推出了各式的防疫政策來圍堵疫情,而病毒以及各種政策也全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在經濟面的衝擊自然不說,許多行業被迫歇業或轉行。既然政治是眾人之事,而病毒影響了每一個人,那麼政治跟肺炎疫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廖文奎的臺灣民族主義的道德性

廖文奎的臺灣民族主義的道德性

民族主義似乎總是拒絕被我們理解。它既和歷史牽扯不清、又神定氣閒地定錨於來世。人們急於擺脫它、卻發現它已根植在他們的道德渴望裡。它既帶來創生的力量、也帶來走向死亡的覺悟。它帶來民族間的友好、通往世界大同、也帶來非我族類的敵意。
從民族主義多變的型態裡,臺灣哲學家廖文奎在1950年提出的臺灣民族主義論述,呈現的是什麼道德嚮往,給予我們什麼道德哲學啟發?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導論: 誰的「中國」?——從海外華人史解構「中國」想像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導論: 誰的「中國」?——從海外華人史解構「中國」想像             

本書的特色可簡單以三點介紹:第一,中國大一統式民族主義論述無法精準描述全球華人的「中國」意識。第二,香港與新加坡並非僅為中國「邊陲」,其實扮演著推動「中國」發展的中心角色。第三,海外華人的「中國」意識,源於他們對華南僑鄉的關懷之情。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推薦序:挑戰主權國家史觀   ——從海外華商經濟史解構近代中國政治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推薦序:挑戰主權國家史觀   ——從海外華商經濟史解構近代中國政治   

本書是以同為英國殖民地的兩大港市香港與新加坡之華人為研究對象,同時以經濟策略與民族想像作為切入點,並以英國在亞洲殖民地的雙珠作為比較對象。此外,由分析跨界的商業網絡入手,更隱含作者「為挑戰威權,挑戰受領土疆域所限的主權國家史觀」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