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及其對台灣、香港和美國的意義

中國崛起及其對台灣、香港和美國的意義

第24屆的北美台灣研究學會年會,於2018年5月24至26日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舉行。今年的公開論壇邀請到林夏如以及Harry Harding(何漢理)兩位老師來談「中國崛起」對台灣、香港以及美國的意義。兩位老師風格相異而互補,精彩的內容讓全場超過一百名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這裡將講座內容做個摘要。

台生赴中之後,有了甚麼轉變?近百人的深度訪談的兩篇研究道出了夾心餅乾的故事

台生赴中之後,有了甚麼轉變?近百人的深度訪談的兩篇研究道出了夾心餅乾的故事

隨著赴中留學的台灣人數上升,新聞或網路上都對於這群台生的決定與未來有不少討論,也衝擊到國內政治與相關教育政策。但對於這群台灣學生,在前往中國讀書之後,到底會有怎樣的轉變?這個問題也是許多學者、乃至於兩岸官員非常感興趣的問題。

經濟統戰的心理作用與輿論效應

經濟統戰的心理作用與輿論效應

中國不久前才對台灣提出31項「惠台」措施,近來卻又對台灣展開實彈軍演、繞島巡航等一連串軍事行動,充分展現其長久以來經濟力與武力交錯並用的對台統戰策略。面對「武統」威脅,台灣民眾基本上是不買帳的,前陣子民調已經顯示,有近七成民眾表達願意為保衛國家而戰。那麼「經濟統戰」效果又如何?本文關注中國對台經濟分化策略,發現其似有初步的心理及輿論效果,但是否達到「反獨促統」的最終目標,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中國網友怎麼看待網路長城?兩篇最新研究揭露親身體會自由的重要

中國網友怎麼看待網路長城?兩篇最新研究揭露親身體會自由的重要

隨著中國政局變化,中國政府在2018年4月1日再度加強翻牆的難度,讓翻牆軟體vpn更難使用。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對網路上的各種內容審查更為嚴謹,讓使用者超過兩億的今日頭條CEO出面道歉內容審查不夠。到底中國民眾本身是怎麼看待網路長城的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實際上要做起科學研究非常困難,因為第一是中國政府不會讓你問這個問題,而就算問了,受訪者也不一定會講實話。

以「銳實力」的角度切入:回應《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

以「銳實力」的角度切入:回應《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

《妥協或激化國族主義?澳洲工作場域中的認同政治》將紐約時報報導的框架,設定為台灣人與中國國國族主義在海外的碰撞。然而,從此時紐約時報的報導本身和報導的時間點來看,比起「台灣人」,「澳洲」也許才是紐時這篇報導的關鍵字,澳洲是最近全球關注中國「銳實力」(sharp power)影響的顯著案例。

從金馬獎電影看宰制中國「低端人口」的多重結構

從金馬獎電影看宰制中國「低端人口」的多重結構

其實「低端人口」並非學術用語,而是中國官方對特定群體的稱呼,明顯帶有階級歧視意味。

透過電影和紀錄片,我們得以窺見中國「低端人口」長期蒙受社會階級、全球發展不均衡、戶籍制度、性別文化等多重結構的宰制。儘管中共當局在十九大時宣稱「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卻在十九大後立即強力清掃「低端人口」,反而更加突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所構成的巨大制約。

✌ 中國人民生活一定會一年比一年好!
✌ 繼續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

政體變遷的國際面向:民主輸出、威權擴散與中國因素

政體變遷的國際面向:民主輸出、威權擴散與中國因素

西方民主輸出的成效不彰是因為中國在國際上的崛起嗎?

論者認為,西方歐美國家所推動的民主輸出成效不彰,很大一部分與民主輸出的方式及目的有關。這也牽涉到當地國家的政治制度、社經條件等國內因素,不完全都是因為中國的出現所導致。
雖然中國對外援助是透過其政經實力來影響這些國家,不過主要還是著眼在戰略考量與經濟利益,並非有目的性或意圖使這些國家更為不民主或威權,所以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並非是主動在推動威權的擴散。
但在國際因素方面,中國的對外投資與援助仍發揮一定程度的影響,讓那些威權政權或獨裁統治者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國際組織等援助者外多了一個選項,得以避開改善人權等西方壓力。

《中國季刊》下架指南與學術敏感文章趨勢研究:Who Wrote What, When and How?

《中國季刊》下架指南與學術敏感文章趨勢研究:Who Wrote What, When and How?

根據報導:劍橋大學出版社受到中國官方要求,封鎖了包括1989年天安門示威、西藏以及中國民主運動等數百篇來自《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的文章,但隨後又在國際學術界強烈壓力下,重新在官網開放這些文章。我們能不能找出具體「被下架」的文章有哪些?如果可以,是不是能夠藉由什麼方式,找到可能被下架之議題規則?

中國民眾怎麼看待統獨與兩岸關係?

中國民眾怎麼看待統獨與兩岸關係?

隨著中台學術交流日漸頻繁、民意在中國逐漸發揮影響力,嚴謹的學術民意調查也在中國逐漸成為可能。這篇文章的三位台灣教授與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合作,以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系統,在中國的十個城市於2013年共抽樣手機號碼訪問了2000個年滿18的城市居民。這樣本雖然並無法代表全中國,但已經是少數能做到跨縣市且大型的中國民意調查,且受訪者背景非常多元。結果中發現中國民眾是怎麼看待統一與台灣獨立的議題?中國民眾心中的台灣民意又是什麼樣子?

媽祖信仰的跨海峽利益 1

媽祖信仰的跨海峽利益 1

分隔近百年的兩岸媽祖信仰,各自形成了在地的社會網絡與階序,然而,一九八○年代末部分台灣媽祖廟宇至大陸進香,到二○○○年提出宗教直航,台灣媽祖信仰社群跨越海峽的宗教交流,再再挑戰甚而突破不同時期的兩岸關係政策。在這段期間,媽祖信仰不僅擺脫過往「封建迷信」的汙名而復甦,更由於兩岸媽祖信仰交流,進一步取得了官方肯認,甚至稱媽祖為「海峽和平女神」。這些現象都顯示了:兩岸媽祖信仰社群的互動不僅是宗教性質的社會實踐,也帶有兩岸政治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