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與承諾 — 跟著鄂蘭想想政治和解與希望基礎

原諒與承諾 — 跟著鄂蘭想想政治和解與希望基礎

葉浩老師是英國倫敦政經大學政治哲學博士,任教於政大政治系,目前在哈佛擔任訪問學者。這一次演講,他從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漢娜鄂蘭的學說切入,並藉由影響漢娜鄂蘭甚深的幾位人物,如班雅明、尼采所提出的關於人與歷史、與前人之間的關係,來探討當代的臺灣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面對過去的歷史、過去的傷痛,並探討因應轉型正義而抱持的思維是否合理,行動是否充分。

餵食流浪貓的道德哲學

餵食流浪貓的道德哲學

什麼樣的行為是道德的,什麼樣的行為不是?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或譯為效益主義)的主張是:一個行為是道德上對的,若且唯若(if and only if)它是在所有可能選擇中最能夠促進社會的最大快樂。這種思考方式比較接近所謂的「結果論」,只要一個行為/決策能帶來最大的效益,那它就是對的。闡述這個哲學概念著名的哲學家包括邊沁(Jeremy Bentham)和彌爾(John Stuart Mill)等人。然而,每當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或者思考公共政策的時候,是否有辦法將一個事情的結果換算成所有人的快樂總合來計算?是否可以將所有選項的效益或者後果放在同一個天秤上面比較?

這一次,國民黨恐怕真要掉下歷史的舞臺了

這一次,國民黨恐怕真要掉下歷史的舞臺了

本文是一位在北京《財新周刊》任職的台灣記者、文字工作者所寫的文章,原發表於作者的財新博客以及臉書。雖然整篇文章篇幅很長,但很詳細地寫出國民黨在大選中失敗的原因,主要分析四大面向:國民黨的歷史包袱、兩岸關係的國內政治後果與民眾對政黨信任的反轉、組織系統從中央到地方的全面衰退,以及世代落差。本文以國民黨的發展、論述、組織為主軸,不只分析其敗選原因,更可以視作近年台灣政治發展的一篇紀實,因此本刊取得作者的同意,重新刊登於此。

身為一個中國人,可以如何反對公共政策

身為一個中國人,可以如何反對公共政策

在台灣生活的我們,對於憲政民主政治習以為常,然而,許多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的價值觀念,到了中國又是如何解讀?本文作者是一位中國人,文章指出中國的制度裡沒有反對政策的管道,這並不是設計失誤漏掉了,而是基於「政府永遠不會錯」的設計。這不是一句反諷的話,這是中國政府制度的設計思維。
所以,要當一個中國人,可能必須先培養或認同這樣的精神:政府永遠不會錯,如果有錯,那一定是妳/你有錯。以及:國家會好好保護妳/你,共產黨會好好照顧妳/你,就像妳/你的父母一樣,如果你/妳不聽話,國家就會帶著關愛來教訓妳/你。

一次理解南海爭議

一次理解南海爭議

馬總統登上太平島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他要登上太平島?我國對南海的主張是什麼?為什麼跟中共的主張看似很像(到底誰學誰啊)?關於南海議題,周邊國家現在到底是在爭什麼?為什麼近年來南海爭議再起?菲律賓為什麼要對中國提出仲裁案?這個仲裁案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我們的總統和執政團隊,真的是「護土不力」嗎?相信有不少人看了最近的新聞事件後,都會有類似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