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十年,我們則可以在各種指標上看到全球性民主程度逐漸衰退,許多曾民主化的國家重回威權、自由指數下降、或者被軍政府接管。為何地球上的人們會選擇不一樣的政治制度來做出集體決策?又為何住在同樣地方的人們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又選擇不一樣的制度?本書貫串古今中外千年的數個文明、橫跨數大洲與各國歷史,只要掌握理性選擇理論,就可以快速釐清作者提到每一個文明與歷史的脈絡。
《民主的擂台》導讀:民主化的除魅與理性選擇

最近二十年,我們則可以在各種指標上看到全球性民主程度逐漸衰退,許多曾民主化的國家重回威權、自由指數下降、或者被軍政府接管。為何地球上的人們會選擇不一樣的政治制度來做出集體決策?又為何住在同樣地方的人們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又選擇不一樣的制度?本書貫串古今中外千年的數個文明、橫跨數大洲與各國歷史,只要掌握理性選擇理論,就可以快速釐清作者提到每一個文明與歷史的脈絡。
提到地方政治,台灣人的腦海裡可能會出現派系、宮廟、家族、黑金等等關鍵字,不過民眾對於台灣地方政治的實質性內容究竟有多少了解?本書由12位出生於不同縣市的青年政治工作者、NGO工作者與研究者們所撰寫,將他們的第一手觀察經驗,以最在地、最直接、最「愛台灣」出發點,讓讀者理解台灣地方政治金錢與權力結構的運作模式,呈現十個台灣當下的地方政治環境,帶領讀者看看地方政治的眉眉角角,以及許多令人困惑與不解的「台灣最美風景」――人。
這幾週,一篇新刊出的學術文章受到台灣媒體的高度重視,該文章顯示了只有55%的中國受訪者支持武力統一台灣,許多評論認為這代表了中國民意仍然具有異質性,不是鐵板一塊。然而,這個數字可靠嗎?學術文章的好處,就是都有公開的原文,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一起仔細閱讀這一篇五月剛刊登上中國研究頂級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的新文章,看看55%這個數字是否被高估或低估?
在疫情期間、選舉期間、還有每天的新聞媒體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各黨派人物爭相強調自己「愛台灣」或是「愛中華民國」,但是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說呢?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台灣人或中華民國人,所以政治人物才這樣說嗎?還是因為他們不斷地強調,我們才更加自認是台灣人或中華民國人?本文的論點從政治菁英的角度出發,探討人們的愛國情感在何時會變得更濃烈。
本書引導讀者反思當地政治社群與「國家」、「國際」與「全球」等政治場域關係的思辨之作。作者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為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他蒐集從1776年以來世界各地的《獨立宣言》,並將其中十幾個國家與美國的《獨立宣言》各自寫成一個章節,透過新的詮釋方式――全球史的角度為依據,重新檢視這些國家是如何詮釋《獨立宣言》,對獨立運動有何影響,以及佐證美國《獨立宣言》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與獨特性。
近日來由於柯文哲、黃國昌、「館長」陳之漢等人因大力批評政府,讓許多民眾大呼痛快、網路聲量高漲,故在網路或現實生活中開始出現指責他們「搞民粹」的聲音。那麼柯文哲跟黃國昌等人算不算民粹主義者?本文趁著這個機會,來聊聊「民粹主義」以及柯、黃二人在政治光譜上的定位。
本書將政治哲學與政治經濟學做為探討新加坡醫療體系的切入點,以本土視角剖析新加坡醫療體制的各面向,包含融資模式、監管架構、醫療費用、醫護人員等等主題,完整梳理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之運作與成效。作者認為學習世界各地的醫療體系,不能忽略該國的政治與歷史脈絡是如何形塑醫療體系,以及他地醫療體系當中所涉及的複雜性。本書將由新加坡醫療體制的角度去探討何謂最佳醫療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