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意支持哪種兩岸政策?2002-2020的民意回顧

台灣民意支持哪種兩岸政策?2002-2020的民意回顧

在這篇菜市場文中,我們要介紹兩位在外國任教的台籍教授在Political Science刊登的最新研究,分別是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與政府系的王德育教授,以及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政治與外交系的陳永福。在這篇文章中,兩位教授整理了過去20年來台灣民意對於兩岸關係的變化與走勢,以及台灣的各大黨是如何回應民意的。

中美關係已經回不去了:《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書評

中美關係已經回不去了:《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書評

美國和中國之間長期以來的「交往關係」已經轉為「競爭關係」,在許多區域和領域都展現出愈來愈直接的對抗趨勢。《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為這一主題最新的一本代表作,作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是美國的中國研究代表性學者。在書中,作者仔細地檢閱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各國的競逐狀況,以及東南亞各國對兩大國的反應。

推特萬人響應「台灣是一個國家」:美國與奶茶聯盟鄉民聯手回應John Cena

推特萬人響應「台灣是一個國家」:美國與奶茶聯盟鄉民聯手回應John Cena

從這些分析背後的脈絡來看,不難理解這一次的#TaiwanIsACountry風潮是從何而來。這個風潮不只是來自於美國鄉民們對中國與John Cena的嘲諷,也包括了美國政治人物、企業家、各國政要、以及奶茶聯盟的網友聲援。
最主要是人們對於對中國磕頭道歉的行為已經感到厭煩,而且特別是對於那些表面上有強壯形象的人們的這種道歉行為更為不滿。

《建國與國際政治》導言:主權國家的神話——關於建國的想像與現實

《建國與國際政治》導言:主權國家的神話——關於建國的想像與現實

本書譯者認為,《建國與國際政治》是一部梳理近代國際關係史,重構基本政治概念的讀本。書中內容,可以三點介紹: 第一,外國勢力,可以是主權國家成形背後的重要推力。第二,為民族主義論述「祛魅」。第三,在歷史之中,主權國家並非唯一政體形態,以主權國家方式建國,並非完美無瑕。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推薦序:美國外交思維的鐘擺效應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推薦序:美國外交思維的鐘擺效應

這本書,作者把分析對象從一九九〇年代以來的人道干預,一路寫到歐巴馬政府時期,中間包括:美國對中國和俄國的政策,科索沃危機,反恐戰爭及阿富汗戰爭,以及中東世界的衝突和阿拉伯之春等等。作者針對許多外交政策實行的個案做詳細分析,並且下了一個大膽的結論:從一九九〇年代到二〇一四年為止,美國外交政策幾乎都是失敗的。

《尋租中國》:美中貿易戰以及「中國製造2025」

《尋租中國》:美中貿易戰以及「中國製造2025」

全球化重塑了中國經濟樣貌,反過來中國也帶給世界政治經濟新因子。許多人期待或擔心中國正在改變全球遊戲規則,但是也有不少人質疑中國的能力與意願。在本書結論中,我將總結回應三個問題:中國是否會落入發展陷阱,美國為何抵制「中國製造2025」產業升級計畫,以及中國重返資本主義世界帶來的理論挑戰。(編按:本文是《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結論部份的轉載。)

再,見十九世紀;再,見國際關係-讀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II)

再,見十九世紀;再,見國際關係-讀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II)

有別於許多學者認為「現代性」乃伴隨歐洲文明而生,進而透過帝國主義的殖民競爭與擴張,散佈至其他地區的論點,作者們認為現代性乃是漫長「社際互動」的產物,其誕生與發展的結果,都與不同社會間的互動息息相關。因此,當所謂的現代性體現於非歐洲以外地區時,它並非如早期現代化論者所言,標示現代與前現代的歷史斷裂點,揭櫫現代化作為國家社會進步發展方針的同時,也開啟從西方移植現代性的單一線性歷史進程。相反地,從社際互動的觀點,重新檢視現代化,它是一股複雜且合成的社會力量,包含著物質與非物質的元素,以及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