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於1954年,從1959年起開始執政,至今已逾六十年。「一黨專政」﹑「一黨獨大」向來多是負面言辭,論者總會聯想起全球之中的不同共產政權。但在新加坡,一黨獨大的人民行動黨卻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治下的國家發展不斷受好評。
「一黨專政」?從比較視野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史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於1954年,從1959年起開始執政,至今已逾六十年。「一黨專政」﹑「一黨獨大」向來多是負面言辭,論者總會聯想起全球之中的不同共產政權。但在新加坡,一黨獨大的人民行動黨卻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治下的國家發展不斷受好評。
台灣民眾常說台灣政治越來越兩極化,而美國選民也常抱怨美國政治越來越兩極化。但到底什麼是兩極化?身為政治科學家,我們要怎麼測量政治有沒有兩極化?這篇文章試著回顧台灣過去近二十年來政治兩極化的過程。
對於台灣政治學研究來說,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就是由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的Christopher Achen教授與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系王德育教授所編輯出版、以及十六位國內外學者共同撰寫的《The Taiwan Voter》一書。這篇菜市場文將簡介本書的內容與貢獻。
許多媒體評論指向,荷蘭的政黨結構走向分裂化,其政治文化正在走向極化,
不過真是如此嗎?
關於荷蘭政黨分裂化的問題,即便荷蘭參加選舉與成功獲得席次的政黨數量增加了,而傳統大黨的得票率和席次則在下降,但大致而言,新興政黨的意識形態和政策主張,不過是較傳統大黨的立場更鮮明一些、辨識度更高一些而已。就「多元」的觀點來說,那些打著單一議題起家的政黨,恰好補足了過往為傳統大黨忽略的議題領域。此外,這些單一議題政黨進入國會後,也必須發展出對其他廣泛的社會經濟和倫理道德問題的立場,混入既有的意識形態光譜。所以,本文寧可說荷蘭的政黨變得更多元了,而不是分裂化了。
這次荷蘭大選的結果,又讓我們觀察到哪些政黨生態的變化呢?本文將陳述官方公布的席次分配結果,和討論荷蘭左派和右派政黨勢力的消長。綜觀本次選舉結果,確實和選前民調預測的方向一致:向右傾斜。包括極右派PVV在內,得票率排名前四位的前段班,均為中間偏右(VVD、CDA)或溫和(D66)的政黨。相形之下,幾個左翼和進步派政黨雖然都有所斬獲,但皆沒能衝到前段班的位置,且即便將他們成長的席位相加起來,也無法彌補工黨(PvdA)丟掉的大片左派江山。
2016年1月16日,我們的總統和立委選舉順利落幕,由民進黨的蔡英文女士當選總統,並且取得立法院過半席次。這是台灣政治史上,自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1990年代民主化與立法院全面改選之後,國會第一次實現政黨輪替。本文將從三個面向來討論民進黨首次「完全執政」的選舉結果,在未來四年內所帶來的影響。
每到選舉,不管你關不關心,總會聽到許多「選舉語言」。新聞分析所說的「政策買票」、「團結牌」、「經濟牌」、「安定/兩岸牌」,是什麼意思?對選舉有什麼影響?「含淚投票」又是哪一招?在歷經多次民主選舉之後,關心政治的選民大概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套自己對選舉的分析。不過,以上所說的選舉策略,其實背後都有理論基礎。透過對選舉行為研究的回顧來分析台灣選舉中所觀察到的現象,本文希望用簡單的方式來幫大家了解這些選舉招數,看看他們是怎麼產生、到底有沒有效?
日本即將在本周末舉行眾議院選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到冷戰結束前,日本的執政權基本上掌握在自民黨手中。究竟是甚麼因素造成了這樣長期一黨獨大的現象呢?本文由日本選舉制度、黨內派閥、以及官僚體制的角度來分析,並討論1990年代選制改革對於政黨競爭所帶來的影響。
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遭遇嚴重挫敗。由於國民黨在選前大打「經濟牌」,希望贏取所謂「經濟選民」的認同,選舉的結果卻顯示經濟牌在包括台北市在內的許多地方都失效。此一結果很容易讓人認為「經濟選民」不見了,但其實這個結果並不意外。根據政治學的研究,國民黨的敗選並非代表經濟選民已消失。反而,這個結果可能更突顯了經濟對選舉的重要性。只是,對於今日的國民黨而言,經濟牌並不是一張好牌,近年來的經濟表現以及國民黨對於分配議題的忽視,使得這張過去的王牌不但失去了原有的效力,甚至加深了民眾對執政黨的經濟政策失敗的印象,產生反效果。
舉凡抹黑、惡意攻擊以及人格抹殺之類的攻擊對手,在選舉競爭中統稱為負面競選。台灣在今年(2014)十一月份即將舉行七合一選舉。相信有許多人一定早已開始覺得,每次選舉就是一大堆負面文宣,覺得非常厭煩。啊哈!只要你開始覺得厭煩,政客就已經成功一大半了!本文將討論政治學當中對於負面競選(negative campaign)的現象有什麼樣的研究,尤其是它對候選人的影響,以及對選民投票意願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