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民主?雖然許多菜市場政治學的讀者都曾經在高中公民課上背過民主的定義,但是對於才民主化不到四十年的台灣來說,台灣人們對於何謂民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跟想像。但是民主也可以跟鳥鳴、日出、甚至綠豆糕一樣,大家定義都不一樣也沒關係嗎?而不同國家的人們對民主的想像又有何不同?
人們對「民主」的定義不同,如何影響一個國家的民主?

什麼是民主?雖然許多菜市場政治學的讀者都曾經在高中公民課上背過民主的定義,但是對於才民主化不到四十年的台灣來說,台灣人們對於何謂民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跟想像。但是民主也可以跟鳥鳴、日出、甚至綠豆糕一樣,大家定義都不一樣也沒關係嗎?而不同國家的人們對民主的想像又有何不同?
更多媒體的民調方式已改成線上投票一些網紅們也紛紛在自己的臉書上舉辦投票。
在這裡,我們要來講一個民調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一個兩百萬人參與、預測總統大選錯誤、最後導致一個新領域全面興起的故事。
中國軍機頻頻進出台灣空域,美國軍艦也在台海附近活動。近日美國拜登總統派遣特使來台與蔡英文總統會談,更與日本首相菅義偉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在這台海危機看似一觸即發的時候,台灣民眾對中、美兩國的態度究竟如何?
台灣的人們自己是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的呢?大家如何面對民族認同的困境?我們探討了台灣公民如何看待「中華民國」之名,以及「中華民國」是否對台灣人看待台海關係的態度產生影響。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測量方式,並且把人們的統獨偏好分成兩種藍、兩種綠,以及兩種維持現狀。
今年大選,年輕人對於政治一點都不冷漠,而是超級踴躍地為自己的命運而投票。具有投票權的中山大學大三學生當中,有90.1%參與投票,比全國公民的74.9%投票率還要踴躍許多。今年適逢大選年,我們再次動用機率抽樣,訪問大三學生的投票行為。
書中主要研究一般英國民眾如何評價首相以及大黨黨魁,尤其強調中下階層民眾的觀感在過去八十年來的演變,以及最後這些演變如何導致今日英國的民粹政治興起。因此,我在這裡先暫時把這本書標題翻為《庶民好首相—英國邁向民粹之路》。
民進黨初選民調,其五個執行單位的結果一致且相近,是否值得懷疑?本文利用統計學「抽樣分佈」的概念來看在「正常」狀態下,這五個樣本結果相近的程度是否有「異常」的跡象。
政黨初選大多是掌握在政黨區域幹部或黨中央手上,對於一般非黨員的民眾而言,就算是該政黨支持者也不太有辦法參與候選人初選。即使是美國總統提名方式之一的開放式初選,也需要由民眾主動前往投票。像台灣這樣、即使是黨的高層幹部也要守在電話前,等待會不會被抽中的電話民調初選,是將政黨重要決策直接外包給不特定選民、相當分權式的有趣現象。本文將聊聊這個獨特的初選機制為何產生,民調初選的缺點以及為何藍綠都愛民調初選。
隨著年底地方選舉越來越接近,各家民調滿天飛,各政黨也常透過電話民調來決定要派誰代表黨出馬參選。然而,各家民調公司在進行電話民調時,大多是透過電腦自動隨機撥號,看要做哪裡的民調就撥哪裡的區域號碼,後面數字隨機打七個。然後,讀者你馬上就也看到一個大問題了:「家裡沒電話只有手機的人怎麼辦?」的確,很多在外租屋、在外就學、在外工作的菜市場讀者都跟我一樣,家裡根本就沒有電話,因此一般依據市話來進行民調的公司根本聯絡不到我們。但是這樣的「純手機族」到底有多少人呢?聯絡不到純手機族,是否會顯著造成民意調查的偏差呢?
本文主要提供的是研究方法層面對於TFD調查和國安調查的一些補充,尤其是討論為何不同調查之間呈現出來的數字給人印象是有落差的。簡單來說,過去不管是學術研究或一般媒體的民調,呈現出來的台灣人自我防衛決心都不低,而且滿一致的,至少從2005到現在跨越三任不同黨派執政者的民意分布皆是如此;即使國安調查的比例較低,但主因則是出自問卷的問法及選項的差異。
展望未來,從實際政策層面來看,到底臺灣人國防意識和抵抗決心該如何轉化為自我防衛的能量呢?而來自世界各地對調查結果的迴響來看,對臺灣人展現出防衛決心感到開不開心的人們所持的理由又是什麼呢?這些意見或有待後續觀察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