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人們自己是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的呢?大家如何面對民族認同的困境?我們探討了台灣公民如何看待「中華民國」之名,以及「中華民國」是否對台灣人看待台海關係的態度產生影響。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測量方式,並且把人們的統獨偏好分成兩種藍、兩種綠,以及兩種維持現狀。
一個「維持現狀」各自表述?台灣人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

台灣的人們自己是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的呢?大家如何面對民族認同的困境?我們探討了台灣公民如何看待「中華民國」之名,以及「中華民國」是否對台灣人看待台海關係的態度產生影響。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測量方式,並且把人們的統獨偏好分成兩種藍、兩種綠,以及兩種維持現狀。
今年大選,年輕人對於政治一點都不冷漠,而是超級踴躍地為自己的命運而投票。具有投票權的中山大學大三學生當中,有90.1%參與投票,比全國公民的74.9%投票率還要踴躍許多。今年適逢大選年,我們再次動用機率抽樣,訪問大三學生的投票行為。
書中主要研究一般英國民眾如何評價首相以及大黨黨魁,尤其強調中下階層民眾的觀感在過去八十年來的演變,以及最後這些演變如何導致今日英國的民粹政治興起。因此,我在這裡先暫時把這本書標題翻為《庶民好首相—英國邁向民粹之路》。
民進黨初選民調,其五個執行單位的結果一致且相近,是否值得懷疑?本文利用統計學「抽樣分佈」的概念來看在「正常」狀態下,這五個樣本結果相近的程度是否有「異常」的跡象。
政黨初選大多是掌握在政黨區域幹部或黨中央手上,對於一般非黨員的民眾而言,就算是該政黨支持者也不太有辦法參與候選人初選。即使是美國總統提名方式之一的開放式初選,也需要由民眾主動前往投票。像台灣這樣、即使是黨的高層幹部也要守在電話前,等待會不會被抽中的電話民調初選,是將政黨重要決策直接外包給不特定選民、相當分權式的有趣現象。本文將聊聊這個獨特的初選機制為何產生,民調初選的缺點以及為何藍綠都愛民調初選。
隨著年底地方選舉越來越接近,各家民調滿天飛,各政黨也常透過電話民調來決定要派誰代表黨出馬參選。然而,各家民調公司在進行電話民調時,大多是透過電腦自動隨機撥號,看要做哪裡的民調就撥哪裡的區域號碼,後面數字隨機打七個。然後,讀者你馬上就也看到一個大問題了:「家裡沒電話只有手機的人怎麼辦?」的確,很多在外租屋、在外就學、在外工作的菜市場讀者都跟我一樣,家裡根本就沒有電話,因此一般依據市話來進行民調的公司根本聯絡不到我們。但是這樣的「純手機族」到底有多少人呢?聯絡不到純手機族,是否會顯著造成民意調查的偏差呢?
本文主要提供的是研究方法層面對於TFD調查和國安調查的一些補充,尤其是討論為何不同調查之間呈現出來的數字給人印象是有落差的。簡單來說,過去不管是學術研究或一般媒體的民調,呈現出來的台灣人自我防衛決心都不低,而且滿一致的,至少從2005到現在跨越三任不同黨派執政者的民意分布皆是如此;即使國安調查的比例較低,但主因則是出自問卷的問法及選項的差異。
展望未來,從實際政策層面來看,到底臺灣人國防意識和抵抗決心該如何轉化為自我防衛的能量呢?而來自世界各地對調查結果的迴響來看,對臺灣人展現出防衛決心感到開不開心的人們所持的理由又是什麼呢?這些意見或有待後續觀察持續追蹤。
對於台灣政治學研究來說,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就是由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的Christopher Achen教授與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系王德育教授所編輯出版、以及十六位國內外學者共同撰寫的《The Taiwan Voter》一書。這篇菜市場文將簡介本書的內容與貢獻。
台灣人認同(排他性的認同,exclusive identity)在2014年達到高峰,有超過六成的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也不是都是。然而,在2014年之後的幾次調查,這個比例呈現微幅下降,從60.6%下降到2017年六月時的56%,回答「都是」的比例則是止跌回升,從2014年的低點32.5%上升到36.6%,而認為自己只是中國人的比例則沒有變化。令人好奇的是,是哪些群體的態度改變了?
在政治科學的研究中,民主國家的民眾對於戰爭的態度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從形式上來看,總統與國會都需要民意授權,所以民眾可以透過選票向官員們表達對戰爭的意願與檢討。一些研究更認為,民主制度帶來的透明度可能影響了民主國家平均而言比較容易打勝仗,民主國家裡的民眾更反對跟同是民主國家開戰,導致民主國家間戰爭比較少。
更重要的是,筆者從既有能找到的問卷中發現,隨著研究時間、題目描述方式等不同,使得結果有非常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