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提供的是研究方法層面對於TFD調查和國安調查的一些補充,尤其是討論為何不同調查之間呈現出來的數字給人印象是有落差的。簡單來說,過去不管是學術研究或一般媒體的民調,呈現出來的台灣人自我防衛決心都不低,而且滿一致的,至少從2005到現在跨越三任不同黨派執政者的民意分布皆是如此;即使國安調查的比例較低,但主因則是出自問卷的問法及選項的差異。
展望未來,從實際政策層面來看,到底臺灣人國防意識和抵抗決心該如何轉化為自我防衛的能量呢?而來自世界各地對調查結果的迴響來看,對臺灣人展現出防衛決心感到開不開心的人們所持的理由又是什麼呢?這些意見或有待後續觀察持續追蹤。
政治科學新書介紹:《The Taiwan Voter》台灣選民
對於台灣政治學研究來說,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就是由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的Christopher Achen教授與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系王德育教授所編輯出版、以及十六位國內外學者共同撰寫的《The Taiwan Voter》一書。這篇菜市場文將簡介本書的內容與貢獻。
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雙重認同」止跌回升:是誰改變了?
台灣人認同(排他性的認同,exclusive identity)在2014年達到高峰,有超過六成的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也不是都是。然而,在2014年之後的幾次調查,這個比例呈現微幅下降,從60.6%下降到2017年六月時的56%,回答「都是」的比例則是止跌回升,從2014年的低點32.5%上升到36.6%,而認為自己只是中國人的比例則沒有變化。令人好奇的是,是哪些群體的態度改變了?
台灣民眾遇到戰爭時會支持作戰嗎?民調結果十分分歧
在政治科學的研究中,民主國家的民眾對於戰爭的態度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從形式上來看,總統與國會都需要民意授權,所以民眾可以透過選票向官員們表達對戰爭的意願與檢討。一些研究更認為,民主制度帶來的透明度可能影響了民主國家平均而言比較容易打勝仗,民主國家裡的民眾更反對跟同是民主國家開戰,導致民主國家間戰爭比較少。
更重要的是,筆者從既有能找到的問卷中發現,隨著研究時間、題目描述方式等不同,使得結果有非常大的差異。
努力搶下百里侯寶座,三年後的期中考進步了嗎?
2018 縣市長選舉只剩一年多,有意挑戰寶座的候選人們早已動身開始到處拉票與立看板。候選人贏過初選之後再贏得大選實屬不易,但真的成功當選了之後,執政狀況能否贏得民眾的肯定,顯然又是另一回事。到底民眾是否真的會因為感受到施政的差異,進而獎賞或懲罰現任的民意代表或縣市長?這其實是民主政治當中最基本的假設與最重要的功能。
中國民眾怎麼看待統獨與兩岸關係?
隨著中台學術交流日漸頻繁、民意在中國逐漸發揮影響力,嚴謹的學術民意調查也在中國逐漸成為可能。這篇文章的三位台灣教授與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合作,以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系統,在中國的十個城市於2013年共抽樣手機號碼訪問了2000個年滿18的城市居民。這樣本雖然並無法代表全中國,但已經是少數能做到跨縣市且大型的中國民意調查,且受訪者背景非常多元。結果中發現中國民眾是怎麼看待統一與台灣獨立的議題?中國民眾心中的台灣民意又是什麼樣子?
總統怎麼「使用」民調?白宮解密檔案的統計分析
在傳統政治學裡的民主理論與模型中,民選政府是全民民意的代表,候選人為了追求最多選票,會讓自己的意見靠近全民的中間。這個模型有兩大假設,一是民眾都知道每個政策的重要性和偏好為何,二則是政治人物們只有乖乖聆聽選民的話然後照做。換句話說,每個政策在推動的時候,就是做個民調,然後總統照民調多數意見去做就對了!這兩個假設看似美好,但似乎好到無法致信——總統真的是乖乖聽多數民意在決策的嗎?信或不信,是要透過實證資料去檢驗的,但是要怎麼用科學方法去檢驗呢?
什麼是「現狀」?台灣人視自己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蔡英文總統的通話,引起全球關注。許多人都擔心美國會改變長久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造成中美關係的不穩定。而即將卸任的歐巴馬總統在白宮的年終記者會上面,也針對一中政策和台灣問題發表了一段談話,以總統身份談論台灣問題,尤其是明確講出美國認為的現狀定義,算是很罕見的事。本文運用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報告和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長期調查資料,來描述台灣人是怎麼看待兩岸關係的現狀。本文的英文原版投稿至華盛頓郵報的Monkey Cage專欄,標題為:The Taiwanese see themselves as Taiwanese, not as Chinese。
遲到的新中國:價值觀的競爭與結構變遷
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從19世紀中旬就開始了。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以來,中西文化的衝突與適應事實上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要問題。許多政治改革、知識運動、社會改造的目標都是為了處理此一困境。可是從歷史結果來看,我們可以斷言多數努力並沒有取得成功,反而陷入混亂、分歧、戰爭或是狂亂的政治運動之中。總的來看,中國現代化如此困難的因素之一,應該與其存在著競爭性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
政治科學2016新書介紹:《Uninformed 無知大眾》
Arthur Lupia是美國政治學界頂尖學府密西根大學的政治學教授,專長為研究人類行為、民調、實驗法。尤其,他的一大研究重點與貢獻,在於研究人類如何獲得、更新資訊,以及人類資訊運用以及民主之間的關係。這本今年剛出版的新出《Uninformed》結合了他過去幾年對於政治傳播與政治知識的研究結果。
從政治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全面反省、也重新振興(或摧毀)了政治知識近半世紀的研究結果。而從公共領域及公共知識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則提點了無數的知識社群經營者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