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擂台》導讀:民主化的除魅與理性選擇

《民主的擂台》導讀:民主化的除魅與理性選擇

最近二十年,我們則可以在各種指標上看到全球性民主程度逐漸衰退,許多曾民主化的國家重回威權、自由指數下降、或者被軍政府接管。為何地球上的人們會選擇不一樣的政治制度來做出集體決策?又為何住在同樣地方的人們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又選擇不一樣的制度?本書貫串古今中外千年的數個文明、橫跨數大洲與各國歷史,只要掌握理性選擇理論,就可以快速釐清作者提到每一個文明與歷史的脈絡。

(被)統一後真能維持現在的生活嗎?一個賽局模型的分析

(被)統一後真能維持現在的生活嗎?一個賽局模型的分析

不少這樣的討論正是想讓台灣民眾知道,一國兩制對台灣現有的民主自由、安定生活會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實在不是個理想的選擇。更有文章直接模擬描繪「被統一後的台灣」,試圖向讀者說明,那些圖博港澳統一之後所發生的事,如若換作在台灣會有多可怕。不過大概也有不少人覺得台灣不一樣啦、台灣哪有可能這樣,那些都是發生在其他地方的事、不能夠套用;或者認為只要乖、只要聽話就能平安無事,現在擁有的安穩生活不但不會改變、甚至還可能更好。

中國會打台灣嗎? 中國領導者眼中的理性是什麼?

中國會打台灣嗎? 中國領導者眼中的理性是什麼?

鑒於中國決策模式的不透明,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們到底如何決定是否對台動武,但是我們可以從過去做學者們關於中國安全政策的研究中推測他們是如何做決策。一般認為,中國領導人往往是「被某種因素推著做決定」,而非先訂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一直向前去。至於那個因素到底是甚麼,學者們的答案約略可以分成三個類別。

如何用「中位選民定理」來看國民黨換柱立朱的政治戲劇?

如何用「中位選民定理」來看國民黨換柱立朱的政治戲劇?

政治學理論如何看待國民黨的換柱、立朱呢?
國民黨以「背離主流民意」為由,廢止已提名候選人並徵召「符合主流民意」的未提名候選人,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嗎?
朱立倫在藍綠光譜上採取的立場是符合主流民意的嗎?
決定選舉勝負的重要因素是什麼?候選人必須要選擇「誰」的立場呢?
 
本文嘗試從「選舉的空間理論」提出一純粹學理上的詮釋。林教授以政治科學的累積知識來幫助大家了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政治新聞。

Voting for Corruption? 為什麼選民投票給貪污的政客?

Voting for Corruption? 為什麼選民投票給貪污的政客?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明明是惡名昭彰政客,被以貪汙罪起訴,甚或有貪污、圖利等罪名判決確立前科,卻能一再地在選舉中獲得選票,進而勝選。事實上,這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而是政治學上一個難解的矛盾(paradox):「貪污不為人所愛,但貪汙政客卻受到歡迎」,這個難解的習題大概可類比於為什麼電視劇和小說當中,劈腿男總是能一再受到女生青睞而繼續劈腿。政治學針對貪汙政客還能獲得選票這個矛盾的現象,發展出了兩種理論,分別是資訊理論與交易理論(trade-off),另外還有幾個從「對貪汙嚴重程度的預期」來解釋的政治心理學理論。

為什麼參加社會運動?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參加社會運動?有什麼意義?

近來,台灣政治性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各種議題鼓動人民走上街頭,但為什麼民眾會參加社會運動?上街頭似乎得不到直接的好處,如果別人衝鋒陷陣,自己反而可以坐享其成,不是比較好嗎?若是覺得民選總統還不錯,就讓其他人去努力,如果運動成功了,即使原本反對的人,到時候自己也能夠投票、也可以參選,那為什麼有人那麼笨要大費力氣甚至甘冒受傷乃至刑罰風險來參與抗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