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的利爪》:加拿大為何走出「友中」的迷夢?

《大熊貓的利爪》:加拿大為何走出「友中」的迷夢?

在冷戰局勢下,在中國因文化大革命(1966-1976)被世界孤立之際,透過傳教士長年的情感積累,加拿大幫助了中共與世界破冰。兩國建交初期,幾任加拿大駐中國的大使,都是傳教士之子;兩國的建交提供給各國與中國交往的框架,幫助中國加入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重要組織。

從蔡英文與賴清德之爭,看台灣的憲政體系「特色」

從蔡英文與賴清德之爭,看台灣的憲政體系「特色」

這幾天台灣政治好不熱鬧,從蔡總統元旦講話,到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講話,蔡總統的堅定回應,然後是四位綠營大老的公開信。在公開信中提到:請總統交出行政權,退居第二線。落實憲法第五十三條「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明文規定。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現在的行政院「不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嗎?還有,如果總統要交出行政權,是要交給誰?這樣有合憲嗎?趁這個機會,讓我們來看一下憲法怎麼規定的,以及為什麼要這樣規定。

「紅色滲透」不只一種:北京對台媒體控制的三種途徑

「紅色滲透」不只一種:北京對台媒體控制的三種途徑

旅美中國學者何清漣最近在台灣發表新書《紅色滲透》,闡述中國對外宣傳政策如何對香港、台灣、甚至海外媒體發揮影響。或許由於此書主要內容完成於中國「大外宣」(2009年起)後兩年的緣故,該書探討北京如何影響台灣媒體的部分,較側重「經濟吸納」的方式,而吸納的對象也只論及中時、聯合等一般認為偏向統派的媒體。事實上,根據新近研究,除了經濟吸納之外,北京對台灣媒體施加影響的方法,還包括「規範擴散」、「假訊息輸出」等途徑。

台生赴中之後,有了甚麼轉變?近百人的深度訪談的兩篇研究道出了夾心餅乾的故事

台生赴中之後,有了甚麼轉變?近百人的深度訪談的兩篇研究道出了夾心餅乾的故事

隨著赴中留學的台灣人數上升,新聞或網路上都對於這群台生的決定與未來有不少討論,也衝擊到國內政治與相關教育政策。但對於這群台灣學生,在前往中國讀書之後,到底會有怎樣的轉變?這個問題也是許多學者、乃至於兩岸官員非常感興趣的問題。

經濟統戰的心理作用與輿論效應

經濟統戰的心理作用與輿論效應

中國不久前才對台灣提出31項「惠台」措施,近來卻又對台灣展開實彈軍演、繞島巡航等一連串軍事行動,充分展現其長久以來經濟力與武力交錯並用的對台統戰策略。面對「武統」威脅,台灣民眾基本上是不買帳的,前陣子民調已經顯示,有近七成民眾表達願意為保衛國家而戰。那麼「經濟統戰」效果又如何?本文關注中國對台經濟分化策略,發現其似有初步的心理及輿論效果,但是否達到「反獨促統」的最終目標,仍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