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安全感的強國:談中國對外關係的解釋因素

沒有安全感的強國:談中國對外關係的解釋因素

近來,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似乎有非常大幅度的轉變。人們都很好奇,到底美國對中政策、對台政策,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對兩岸關係、中美與台美關係產生什麼影響?我們特別轉載了黎安友與施道安兩位學者所著的這篇專書新版序言,這篇新版序言代表的是,一個美國的中國專家對最近美國國內的高層政治劇變進而牽動對中政策的負面看法;同時,這也是一個跟台灣關係密切的中國專家對目前的發展可能影響台灣未來的關切。

中選會需要逐一查核點算連署書才能確定公投是否成案嗎?

中選會需要逐一查核點算連署書才能確定公投是否成案嗎?

用抽樣查核的方法來判定有效連署是否超過門檻,有三個要點必須先制度化:抽樣方法、信心水平、抽樣誤差。
用抽樣方法判定連署以微小差距不成案不必然會引起紛爭。會引起紛爭的是連署民眾對公權力的信心問題。如果連署民眾對公權力缺乏信心,則即使用逐一查核點算的方法,因些微差異而不成案的連署案仍然會引起紛爭。

「抓到了?!」用數據分析鳥瞰 PTT 政治文帳號

「抓到了?!」用數據分析鳥瞰 PTT 政治文帳號

證明特定使用者是網軍本身就是一個難題,除非有實體驗證程序,如專業偵查判斷,否則無法單純透過帳號的回應速度快與回應極性,就證實該帳號為網軍。

筆者從主流媒體或網路討論中,都常聽聞有所謂「網軍」的存在,然而大多是透過主觀判斷,或沒有積極證據的推論,例如依據特定使用者發言內容與其政治傾向,但尚未有從巨觀來看各使用者之行為的系統化研究。
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電腦技術與資料分析,提供更多客觀的數據來了解這些使用者是否有符合網軍的行為特徵。期望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對於此議題從資料觀點的研究佐證,最終目標希望能讓台灣網路訊息的傳播能更透明與真實。

過半選民無黨派,政治學家怎麼探索這個現象?

過半選民無黨派,政治學家怎麼探索這個現象?

無論美國或台灣,近年來數量陡升的「無黨派選民」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根據美國杜克大學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每年固定執行、全國電話抽樣的國家安全調查中,2017年是史上第一次,台灣有超過半數的選民認為自己「不屬於任何黨派」。過去會有泛藍執政就綠增藍減、泛綠執政就藍增綠減的正常平衡現象,在2015年以後卻未曾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台灣民眾越來越多人同時表達不支持過去被標籤為泛綠或泛藍的政黨、甚至也不支持任何新興的小黨。

什麼是棄保效應?為什麼會出現三位候選人同時都不想公布民調?

什麼是棄保效應?為什麼會出現三位候選人同時都不想公布民調?

最近年底地方選戰逐漸加溫,尤其最熱鬧的台北市長選舉更占盡所有版面,各候選人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無不時時刻刻緊盯著各網站平台各地征戰。但就在熱戰方酣的當下,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景:整個八月,全國所有媒體,沒有任何關於台北市長選舉的民意調查!有趣的是,同樣是選舉前夕,四年前八月各個媒體跟團體至少公布了6次台北市長民調結果。而今年八月的另外幾大都市市長選舉也都有新民調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