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政府實際收入高於預算數的現象引發社會關注,不少媒體與政治人物使用「超徵」一詞,並呼籲政府「還稅於民」、「普發現金」。作為政府預算研究者,筆者希望藉此文探討「超徵」一詞是否合適,分析政府實際收入高於預算數的原因,並討論普發現金的可行性與適切性。簡單來說,超徵是一個誤導性的用法,我們應該稱之為「稅收超出預估」,而不是超徵;即使政府有財政賸餘,也應優先用於還債或社會福利,而普發現金這樣的作法是所有選項當中最不適合的。
「超徵」迷思:從預算角度看普發現金的適切性

近期,政府實際收入高於預算數的現象引發社會關注,不少媒體與政治人物使用「超徵」一詞,並呼籲政府「還稅於民」、「普發現金」。作為政府預算研究者,筆者希望藉此文探討「超徵」一詞是否合適,分析政府實際收入高於預算數的原因,並討論普發現金的可行性與適切性。簡單來說,超徵是一個誤導性的用法,我們應該稱之為「稅收超出預估」,而不是超徵;即使政府有財政賸餘,也應優先用於還債或社會福利,而普發現金這樣的作法是所有選項當中最不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