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象帝國:天朝中國的自我神話與天下敘事》台灣版推薦序:一部總結「習近平上半場」的作品

《幻象帝國:天朝中國的自我神話與天下敘事》台灣版推薦序:一部總結「習近平上半場」的作品

法國新聞工作者董尼德的《幻象帝國》,則是一部總結了「習近平上半場」的作品。「上半場」指的是習近平自接任總書記到二○二五年中為止。在十二年前,因著胡錦濤「一次全退」的決定,習近平得以在二○一三年初名正言順將黨、政、軍三大權力一次收攏到自己身上。今時今日回顧這個關鍵時刻,確實可以發現從胡錦濤到習近平,是日後中國政治、社會文明發展的分水嶺。胡錦濤、溫家寶執政時代,中國在商業經濟上致力從世界貿易組織(WTO)之門融入世界市場;對內治理上,網際網路和媒體還有監督、議論的空間。無論公共知識分子推動的「新公民運動」,或者民間律師倡議「依法維權」,都為中國的體制改革留下了進步的可能。但從胡、溫到習,不只是人事的更替,更是執政路線的大轉變。文革結束後,一般論者同意中國經歷了兩段較為開放的時期,第一段是一九八○年代,第二段是兩千年前後。但習近平一掌權,中國的第二段開放時期迅速收縮終結。胡、溫執政時期,中國國力快速增長,但尚且以「和平崛起」來敘事。到了習近平掌權,依靠經濟收買和武力脅迫的對外擴張成了中國對外關係的主旋律。這是《幻象帝國》整部作品的基調。

小國對於大國的抗衡策略:以台灣和波羅的海三國為例

小國對於大國的抗衡策略:以台灣和波羅的海三國為例

當一個國家面臨最大的外在威脅時,通常會選擇與其他國家結盟來抵抗威脅,這就是國家的抗衡(balancing)策略,而不是採取與威脅國家結盟、或者是聽從其指示的「扈從策略」(bandwagoning)。「威脅平衡理論」認為被威脅的國家如果採取扈從策略是危險的,因為執行扈從策略的結果反而會增加威脅國家的資源,以及扈從國家將自己的命運寄託於威脅國家的自我克制;國際政治上,一個國家的認知是不值得信賴的,國家的意向也常常改變,因此選擇對於潛在威脅國家採取抗衡策略,會比期待一個對自己展現威脅的國家會拿出善意的傾向來得更安全。

《巨浪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與香港人》序論:巨浪、餘生、火種

《巨浪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與香港人》序論:巨浪、餘生、火種

2019年9月,反送中(反修例)運動如火如荼進行。自稱「只懂得寫字」的中大政治系教授馬嶽,義無反顧放下手頭工作,著手寫作《反抗的共同體》——這本往後研究香港政治史的學者必讀的「抗爭日誌」,記錄了瞬息萬變的緊急事態,也刻畫出抗爭日常性。香港從行動中淬鍊新認同,讓一場「反送中運動」意外變成「反中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