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戰:中國崛起、俄國侵略、與美國捍衛西方之戰》推薦序:什麼是新冷戰?我們該怎麼認識這樣的世界局勢?

《新冷戰:中國崛起、俄國侵略、與美國捍衛西方之戰》推薦序:什麼是新冷戰?我們該怎麼認識這樣的世界局勢?

本書延續了作者桑格長期以來對美中科技戰、威權擴張以及民主防衛的觀察,討論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陣營如何因應中國與俄羅斯的挑戰。本書的中文譯名是「捍衛西方之戰」,但在英文標題當中(副標題China’s Rise, Russia’s Invasion, and America’s Struggle to Defend the West),文眼在於struggle,這個字除了奮鬥、競爭之外,還有「掙扎」的意思。作者開宗明義就指出,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之後一段長時間的「歷史假期」已經結束,目前全世界面臨的是中國的崛起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帶來的挑戰,要應對這些挑戰並不容易。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劇變的當下,本書詳細討論了變化的過程,包含許多第一手的訪談資料,還有很多有趣的報導場景,從這些人物故事與互動過程來看整個世界局勢的變化。

讓Tilly重返教會?中世紀宗教與歐洲國家分裂的根源

讓Tilly重返教會?中世紀宗教與歐洲國家分裂的根源

在當代社會科學界,學者Charles Tilly的「戰爭製造國家」是頗具影響力的觀點。Tilly認為歐洲現代國家的形成,起源16至18世紀後,各國君主由於戰爭動員的需要,將封建體制逐步汰換,當時多場大型戰役促成歐洲各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機器,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national state)至此出現在人類眼前。不過,近期史丹佛大學政治系教授Anna Grzymala-Busse發表在政治學頂尖期刊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的文章,提出一個新觀點修正Tilly的解釋。在今年美國政治學會年會將召開前,學會並宣布該文獲頒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當年度(2024年)最佳論文獎。Grzymala-Busse在該文主張,要理解歐洲近代國家的形成,必須找回中世紀的宗教政治(羅馬天主教會),對當時歐洲國家體系趨向分裂的長久影響,並重新評估Tilly「戰爭機器」國家理論的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