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5)年初,臺灣女性參政迎來可能的關鍵變革。婦女新知基金會等團體聯合立委召開記者會,呼籲修正《地方制度法》,將現行「四分之一婦女保障名額」調整為「三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除了確保更多女性能夠進入政治場域,也讓過往僅保障女性的制度設計在未來也有可能保障到男性。幾週後,內政部長劉世芳也表態,內政部正研擬相關修法,希望讓保障名額成為促進性別平等的推手。然而性別配額究竟發揮什麼作用?它真能改變政治權力結構,帶來更具包容性的政策?還是如反對者所言,只是一種裝飾?當保障名額增加,又如何影響政治菁英組成、政策設計,甚至民眾的態度與行為?臺灣大學樊家忠教授、劉錦添教授、臺北大學陳妍蒨教授與本文兩位作者何雨忻、李易修發表於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的新文章,揭示了婦女保障名額的重要效果,這項早已寫入憲法,並且在臺灣地方選舉施行超過七十年的制度設計,不只推動更多女性走入政治場域,更改變了社會整體的性別態度。
女人賦權女人:再探婦女保障名額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