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Tilly重返教會?中世紀宗教與歐洲國家分裂的根源

讓Tilly重返教會?中世紀宗教與歐洲國家分裂的根源

在當代社會科學界,學者Charles Tilly的「戰爭製造國家」是頗具影響力的觀點。Tilly認為歐洲現代國家的形成,起源16至18世紀後,各國君主由於戰爭動員的需要,將封建體制逐步汰換,當時多場大型戰役促成歐洲各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機器,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national state)至此出現在人類眼前。不過,近期史丹佛大學政治系教授Anna Grzymala-Busse發表在政治學頂尖期刊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的文章,提出一個新觀點修正Tilly的解釋。在今年美國政治學會年會將召開前,學會並宣布該文獲頒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當年度(2024年)最佳論文獎。Grzymala-Busse在該文主張,要理解歐洲近代國家的形成,必須找回中世紀的宗教政治(羅馬天主教會),對當時歐洲國家體系趨向分裂的長久影響,並重新評估Tilly「戰爭機器」國家理論的侷限。

清除毛澤東時代菁英,為改革開路

清除毛澤東時代菁英,為改革開路

非民主國家國家機器領導層的產生是時常受到關注的議題。中國作為當代少數一黨專政的威權政體,其領導人更替是靠「中國共產黨」制度篩選決定,和許多非民主國家相比始終不太一樣。中國共產黨1980年代初期推動官僚制度的「幹部四化」政策,被視為這邏輯的體現。官方宣稱這是為了革除毛澤東時代單靠政治忠誠選擇菁英的弊病。1980年代後的中共菁英,因此必須滿足許多客觀的考核指標才能晉升到權力核心。許多分析指出該晉升模式對1980年代中國的經濟改革幫助甚大。政權在地方提拔一批具改革意識與專業化菁英,推動靈活的政策,地方的經濟就變好。不過,這類研究的觀察多數限於中共中央委員會層級以上的菁英,沒有從整個官僚體系的視角從上到下系統檢視。為何需要系統性檢視呢?設想今天有個官僚在底層競競業業,經過逐步考核逐級晉升,20年後成為這個國家的掌舵者。這代表制度似乎是開明專制的賢人制(Meritocracy),提供激勵誘因,官僚好好拼經濟,學界稱作激勵模型(Incentives Model)。但我們知道現實也許不一定這樣,也許一些官僚天生踩著別人往上爬,靠關係庇蔭直上青天。激勵模型的解釋忽略這種情況。因此,沒晉升的官僚真的是表現不好嗎?還是有其他因素影響?討論這些問題得從整個官僚體系角度,檢視制度的真實邏輯才能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