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6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進入百日倒數,『分權制衡』與『一黨獨大』的議題又開始被各黨政治領袖以及媒體名嘴們討論。但到底為什麼要提這個議題?台灣民眾真的很關心分權制衡、乃至於影響投票選擇嗎?
本文透過2008年我國第二次政黨輪替過程中一系列的追蹤觀察與分析,讓菜市場讀者們一起試著了解:到底在台灣,大家喊的制衡和一黨獨大,在『應然面』與『實然面』是什麼意義?2016的制衡觀是否真的會讓選民在總統與立委選舉分別支持不同政黨提出的候選人?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隨著2016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進入百日倒數,『分權制衡』與『一黨獨大』的議題又開始被各黨政治領袖以及媒體名嘴們討論。但到底為什麼要提這個議題?台灣民眾真的很關心分權制衡、乃至於影響投票選擇嗎?
本文透過2008年我國第二次政黨輪替過程中一系列的追蹤觀察與分析,讓菜市場讀者們一起試著了解:到底在台灣,大家喊的制衡和一黨獨大,在『應然面』與『實然面』是什麼意義?2016的制衡觀是否真的會讓選民在總統與立委選舉分別支持不同政黨提出的候選人?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今年六月開始,美國民眾每天打開電視新聞,頭條幾乎都是共和黨參選人兼地產大亨川普Trump又在什麼地方放砲。自從參選以來,川普把黑人、女人、中南美洲移民、亞洲移民全罵了一輪,要在2016總統大選獲勝的機率很低,但現階段各民調都顯示川普非常有可能代表共和黨出線。而在台灣,2014的台北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派出的連勝文大敗,但在事前的黨員投票中,連勝文得到超過2/3的票大勝。為什麼堂堂百年大黨,明明準備多年希望追求勝選、獲得執政機會,卻在最後一步提名了比較極端的候選人,最後輸了大選呢?
本文希望從這個問題出發,簡介最簡單的「雙層賽局」的概念,說明「政治學理的形式理論(Formal Theory)到底在做什麼」、「什麼是中位選民定理」給大家。
隨著2016總統大選接近,2012大選的相關新聞又浮上檯面。當你google相關關鍵字時,進入眼簾的卻是一個動魄驚心的網站:2012台灣總統選舉作票事件簿!對於民主選舉來說,做票意謂著投票這個民主機制失靈,近而使得選出來的勝選者沒有民主正當性。那麼,2012到底有沒有做票?本文將先回應該網站上的判別方法,再提出兩個政治科學界常用檢定做票的統計方法,叫作選舉犯罪學(Election Forensics)。
太陽花社運真的帶起了青年參政的風潮嗎?這麼多不同的政黨及社運團體提供的選舉資源,真的讓更多的青年投入基層村里長選戰、跨越選舉經費資源不足的門檻了嗎?假如青年真的參與選戰,真的有『翻轉基層』嗎?對於原本長期被無黨籍、國民黨籍壟斷的村里長選舉,又會有什麼影響?
這些問題的核心指出台灣選民需要一個投給青年的理由,也就是說要說服選民『為什麼青年比較好』。
在太陽花運動後,割闌尾罷免運動一路從2014年夏天持續到2015的情人節,最後在南港、內湖的祭止兀罷免案中以投票率不足而告一段落。這雖然不是我國第一次的罷免案,卻是聲勢浩大、由民間逐步力推過兩階段連署後成案,可說是我國民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將透過這次割闌尾罷免案的資料,來估計割闌尾團隊擺攤遊行、以及中選會砍投票所的影響。
2014年熱烈無比的九合一選舉方落幕,各種敗選檢討也隨之展開。在選戰過程中,有幾件看似相左的事件,卻都與馬總統及國民黨有關:一、嘉義市長國民黨候選人陳以真居然放了馬總統鴿子。二、雲林縣長國民黨候選人張麗善想要對『支持張麗善、就是支持馬英九』的布條提告。三、台北市黨部及政黨高層紛紛希望馬英九可以出來掃街,讓馬迷、藍軍歸位,挽救低迷的選情。到底,馬總統是國民黨的票房保證、還是票房毒藥?馬總統出面輔選,對國民黨籍候選人到底是好是壞?
人們對於時間的態度,影響了人大多數的行為。在生活中,人們對於短期及長期的利益有不同的計算衡量:有些人只在意當下可以獲得的利益、而不在意未來可能的各種危害或懲罰;也些人則認為長久未來的結果才是更重要的,願意忍受短期的損失而追求長久更大的利益。在政治學理論中,人們對未來的規劃越長遠,就越會參與政治與支持民主。鄰近國家的經濟發展情形有沒有可能影響人們對於長短期利益的計算衡量,並進而影響人們對民主的態度呢?本文介紹問卷實驗的結果,指出閱讀中國經濟起飛的新聞的確會使台灣人對未來的規劃較短,這現象尤其顯著地出現在泛藍選民中,但這樣的新聞並沒有影響到人們對民主的支持。
離今年九合一選舉已經不到兩個月,而由於年初的太陽花社運,好幾個新興團體投入選戰,希望可以翻轉選舉結果。其中,上百位年輕人投入本年度村里長選舉,希望可以打敗『萬年世襲村里長』。登記至今已有14194位村里長參選競選7851個名額,平均而言是每個選區二搶一。
然而,我國村里長選舉的一大特殊之處,就在於無黨籍候選人得票率極高。自1996年以來,我國村里長選舉中無黨籍候選人的得票率從55%一路上升至76%,這顯然與其它層級的選舉都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難到村里長選舉中的兩大黨招牌不重要或沒有影響力嗎?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於今年6月發佈的最新民調指出「台灣人」認同來到了60.4%的新高點,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都是」者分別都掉到史上新低的3.5%及32.7%。為什麼要調查台灣民眾的認同、「台灣人」認同有什麼意義?為什麼台灣認同會逐漸增加呢?台灣認同的升高也意味著台獨或民進黨支持者的增加嗎?
從太陽花到基進側翼,許多推動理想的社會團體一時風起雲踴,但最後卻走向分裂及各立門戶。從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這來自於各領導者理想目標的歧異,分頭進擊不為壞事。但假如這些社會團體最終要成為政治團體、以政黨的身份來投入選舉的話,政治學中的政黨理論對於新興政治團體最終走向分裂早有解釋,而且對未來的預測是悲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