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舉做不到課責也做不到選賢與能,民主還剩下什麼?

當選舉做不到課責也做不到選賢與能,民主還剩下什麼?

在百年來民主推動者對於民主的美好想像中,主要有兩大論調:第一,人民是主人,人民決定政策,政府要代表民意,政府運作有問題時就需要更直接與更多的民主。第二,人民可能沒時間參與每一個決策,但人民有辦法選賢與能,選擇好的民意代表、淘汰不好的民意代表,讓民意代表們互相競爭提高品質,並且讓政府效能越來越好。

本文介紹的這本2016政治科學新書《現實主義談民主:為何選舉無法促進責任政治?》,則企圖一次單挑這兩個民主理論的基石。這本書的兩位作者Christopher H. Achen與Larry M. Bartels 都是政治行為與選舉研究裡的一方之霸,他們認為為了要支持民主,我們需要新的理論,也就是現實主義者的理論,放棄這些對民主政治的基本預設。

放颱風假真能討好小確幸選民嗎?統計結果顯示:放對假才會

放颱風假真能討好小確幸選民嗎?統計結果顯示:放對假才會

在近日颱風假的爭議中,除了預測準確率的爭議以及半天假的辯論外,對於坐鎮在防災中心的縣市長們來說,最擔心的大概就是決定放不放颱風假是否會影響到自己、或同黨同伴連任了。然而,到底該不該放假呢?台北市長柯文哲說放錯假會對不起國家民族,而謝金河則大力抨擊台灣民眾只愛放假小確幸。真的是如此嗎?台灣民眾是怎麼回應縣市長們的颱風假決策表現呢?

在爬完近六萬筆的公務出國報告後,我們發現什麼趨勢?

在爬完近六萬筆的公務出國報告後,我們發現什麼趨勢?

根據前監察委員周陽山的調查報告,2008至2010年台灣公務員每年公務出國的費用平均高達30億元,而前幾年爆發的幾樁『妖受讚』 與抄襲事件,也引起大家不少的討論與關注。立法院預算中心也特別在上週公佈了新的檢討報告,但裡面僅限於中央機關。到底我國官員的出國情況如何?錢真的有花在刀口上嗎?出國考察是考察了什麼?

政治科學2016新書介紹:《Uninformed 無知大眾》

政治科學2016新書介紹:《Uninformed 無知大眾》

Arthur Lupia是美國政治學界頂尖學府密西根大學的政治學教授,專長為研究人類行為、民調、實驗法。尤其,他的一大研究重點與貢獻,在於研究人類如何獲得、更新資訊,以及人類資訊運用以及民主之間的關係。這本今年剛出版的新出《Uninformed》結合了他過去幾年對於政治傳播與政治知識的研究結果。
從政治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全面反省、也重新振興(或摧毀)了政治知識近半世紀的研究結果。而從公共領域及公共知識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則提點了無數的知識社群經營者該怎麼做。

中研院長選舉改制,結果會不一樣嗎?35%的機率會

中研院長選舉改制,結果會不一樣嗎?35%的機率會

最近中央研究院在院長選舉前,因為臨時動議更改院長投票辦法,引起爭議。 有人認為改變選制是讓結果更為「公平」,但也有人對此舉抱持懷疑。投票方式改變,真的會更公平、更有效率嗎?會不會有什麼其它東西 — 尤其,最重要的選舉結果 — 也跟著改變了?

人們希望可以透過民主制度,來制衡政府、來反映民意,但選舉制度的不同,確實會顯著的影響選舉結果,因此人們如何選擇或改變選制、選制如何改變人們的投票行為,這些研究努力串起了民主的理想面與現實面。
然而,是否改變選制和結果之間到底有多不一樣?會不會其實只有在極端狀況才會結果不同、大多數的情況其實沒差?是本文探究的問題。除了選舉結果可能因制度改變外,本文也討論人們想改選制的動機、以及背後的意義。

政黨票民調如何對小黨不利?

政黨票民調如何對小黨不利?

還記得選舉日前各政黨對立委不分區政黨票的搶票大戰嗎?在投票日前整整兩週,無論在新聞裡、政論節目中、社群網站上、親朋好友間,要怎麼投政黨票往往成為言論交鋒、甚至反目成仇的一大炸彈!為什麼投個票也要那麼痛苦,大家不能想投誰就投誰就好呢?這個案例恰恰好顯示台灣民眾在準備投下立委不分區政黨票的那一剎那,同時受到了「制度」、「偏好」、「賽局」、與「資訊」四大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原本搞不好能得更多票的各小黨,因為民調較低、選民看民調改策略、最後真的讓各小黨得票也較低,使原本不利小黨的民調成為大黨自我實現的預言。

候選人配對遊戲的原理與2016各黨候選人政策分佈圖

候選人配對遊戲的原理與2016各黨候選人政策分佈圖

2016大選只剩幾天,不少網友還在困擾到底要把票投給哪位候選人或哪個政黨,一直滑手機、看朋友討論,看到大腦都資訊過載當機。為了舒緩大家的焦慮,有不少學術單位、網路媒體、以及公民團體推出了候選人配對遊戲:你勾選你對一些國內外重大議題或政策的態度,然後就跳出一排數字說你跟哪些候選人最接近、跟哪些候選人最遠。然而,這些小遊戲可信嗎?這數字是真的,還是跟臉書上的心理測驗一樣結果是亂跳的?這樣的小遊戲對民主有幫助嗎?本文作者曾親身參與2012年立委選舉時由中山大學、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及中研院等政治及資管系所師生聯合開發的iVoter議題立場測驗系統,該系統與歐洲大學學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合作,並也已出版兩本中英文學術專書。因此本文希望以政治科學的角度,來說明候選人配對遊戲是如何做出來、眉角之處為何、以及對選舉可能的影響。

總統選舉公報竟然沒有「政見欄」:一段衝撞、台獨、與電視機交織而成的故事

總統選舉公報竟然沒有「政見欄」:一段衝撞、台獨、與電視機交織而成的故事

1/16就要總統選舉了,每個人家裡信箱都收到選舉公報。一打開公報「為什麼總統選舉公報沒有政見欄」?總統候選人居然不用提出「政見」?當我們翻到公報的後面幾頁,區域立委候選人政見內容和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其所屬政黨的政見卻皆有完整刊載,為什麼同樣一份官方的選舉公報會有如此雙重標準的違和感呢?難道是出了什麼奧步嗎?

選前到數,敬請往下挖掘,您將看到的是整段台灣民主奮鬥史的印記。

「密室」協商的光明面與黑暗面

「密室」協商的光明面與黑暗面

最近民視剛舉辦完國會改革政黨辯論會,其中國會黑箱、密室交換想當然爾成為各黨攻擊重點之一。然而,黑箱為什麼存在?

根據政治學研究的文獻,以及筆者實際訪問曾參與國會密室協商的人後,這篇文章將說明一些理論與解釋,試圖提供「議會密室協商」的基礎。同時,透過檢驗這些理論的假設,我們也進一步可看出密室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