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報導指出香港大學的中國學生「99%是共青團」,這在香港人和臺灣人眼裏是完全不能理解的狀況,類似於貓咪爲什麽一定要擋住電腦屏幕的神秘現象。但是莫急莫慌莫害怕,這在中國的學校裏其實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本周菜市場政治學,有請作為一個過來人的陸生蔡博藝,來跟大家講講一個在中國念書的小朋友在就學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過哪些政治化的階段以及這些階段具體長什麽樣子。
在我們的生活中,意識型態(ideology)及相關詞彙常常出現,但也常常被誤用。例如,在柯文哲上任台北市長之前有詩人請辭市政顧問,並說他「原本以為柯是個左派,結果很令人失望」;然而,從去年11月底的九合一選舉以來,有許多人都在講說台灣人左傾、仇富、反商(尤其年輕人被罵最多),而柯文哲上任後大力檢討各種不合理的BOT案,槓上財團,正好又讓許多人跳出來叫市長不要變成左傾、不要反商,否則「會讓大財團不敢投資」。另一個例子是,有篇評論文章說台灣選戰不敗之道是「選前喊左派、選後大右派」,並指出「左傾」讓政治人物下場很慘。他們在說的左與右真的是同一件事嗎?台灣民眾真的是「左傾」與「反商」了嗎?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正好趁這個機會來談談「意識型態」的意涵,尤其,什麼是「左派」和「右派」?
很多人常常認為政治是骯髒的,政治人物專門在密室裡面做圖利自己、圖利財團的交易,所以,只要政治人物不黑箱,所有的東西攤在陽光下,讓有知識的選民認真監督,民主政治就一定會更好,好像這麼一來就能做出優秀的政治決策。
這篇文章不是要否定公開資訊能帶給民主政治好處,而是認為在追求高品質的民主治理時,我們需要針對各種「透明化主張」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例如央行的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不適合完全透明,外交談判必然需要一些秘密性,而最近廣受討論的市府首長人事是否應讓大眾參與決策、過程保持一切透明,都值得進一步討論。特別要強調的是,本文要討論的是資訊是否應該「立即」透明,而非資訊是否該「永遠」不透明,畢竟就算機密資訊也有解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