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視角下的情治機關研究:秘密警察、線民與情報能力

政治學視角下的情治機關研究:秘密警察、線民與情報能力

日前民進黨籍立委黃國書被媒體報導過去曾擔任過國民黨政權的線民,協助威權時期的調查局監控反對運動人士,讓線民、情治機關與轉型正義等關鍵字成為近期台灣社會的熱門話題。事實上,無論是在民主國家或威權國家,政府皆需要透過情治機關來蒐集情報以維持國家安全。雖然相關議題可公開研究的資料不多,但仍受到不少政治學者的關注。到底政治科學家是如何研究情治機關呢?情治機關的運作與政治、統治者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匙鹽有可能改變國家歷史嗎?藉《獨裁者的廚師》觀察威權

一匙鹽有可能改變國家歷史嗎?藉《獨裁者的廚師》觀察威權

過往的歷史通常是寫著領導人與政治菁英間的觥籌交錯、運籌帷幄,晚近我們開始對於一般大眾的生活感到興趣,而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的視角介於兩者的中間,它記載著獨裁者的廚師們,以一般人的、非政治菁英的眼光,述說自己的生活,同時近距離描寫著對這些獨裁者的觀察。

灰色的二二八──讀《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灰色的二二八──讀《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臺灣人的鮮血,應該流在清白的襯衫上。」這是許多白色恐怖政治犯口耳相傳的回憶中,礦業大亨劉明在獄中的義舉。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當有獄友遭槍決前夕,劉明會請家人送來乾淨的白襯衫供其換上,其中之一是因臺北市工委會案而遭槍決的醫師郭琇琮。這位被評價為仗義疏財的商界聞人,在五○年代繫獄前即活躍於政壇,在二二八事件中,他投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組織動員青年學生投入治安維護工作,並提供資金援助。然而,在陳翠蓮新作《重構二二八》透過耙梳檔案卻發現,劉明與其至交陳逸松,表面上是活躍於處委會的民間菁英,但同時也是為警總、保密局「運用」的人員。

[書介之二]《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國民黨政府的司法鎮壓

[書介之二]《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國民黨政府的司法鎮壓

作者在前篇透過比較巴西、阿根廷與智利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得到兩個觀點:(1)過去威權統治越是採用司法鎮壓,民主化後追求轉型正義的強度會越弱;(2)司法菁英參與過去威權統治與鎮壓的程度,會影響民主化後採用司法途徑審判過去危害人權的可能性。本文將先介紹國民黨政府如何透過訂立法律與利用軍事法庭進行政治鎮壓,再說明臺灣與南美三國的差異。我們會看到,從形式上來看,國民黨政府的司法鎮壓與智利相似,是採用一般法院與軍事法庭並用的體制。然而,國民黨政府卻不似南美三國在軍事政變前曾存有權力分立的傳統,因此蔣介石在集權與控制司法部門的過程並未受到司法菁英的挑戰。

敵人、罪犯與病患(下):國家暴力與威權統治下的三種鎮壓方式

敵人、罪犯與病患(下):國家暴力與威權統治下的三種鎮壓方式

「問,誰來撫慰這些受苦、受傷害的心靈?」台灣社會對於威權統治的恐懼,形成一種對政治犯及其家屬歧視性的社會氛圍,使這些人備受排擠與孤立,宛如被汙名化的疾病帶原者般不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在威權統治之下,監獄的矯治功能可以為政治服務,用來糾正與教化政治異議者「偏差」的價值與行為,使他們出獄後順從統治。

然而,有些時候威權統治者會將政治異議者視為「病患」,透過醫院與治療的過程對「健康」重新定義,告訴異議者一件事情:反抗統治的行為出自於行為者的不健康、不健全或者不正常,使之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倘若能夠治癒疾病,則必然不會表達政治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