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對於大國的抗衡策略:以台灣和波羅的海三國為例

小國對於大國的抗衡策略:以台灣和波羅的海三國為例

當一個國家面臨最大的外在威脅時,通常會選擇與其他國家結盟來抵抗威脅,這就是國家的抗衡(balancing)策略,而不是採取與威脅國家結盟、或者是聽從其指示的「扈從策略」(bandwagoning)。「威脅平衡理論」認為被威脅的國家如果採取扈從策略是危險的,因為執行扈從策略的結果反而會增加威脅國家的資源,以及扈從國家將自己的命運寄託於威脅國家的自我克制;國際政治上,一個國家的認知是不值得信賴的,國家的意向也常常改變,因此選擇對於潛在威脅國家採取抗衡策略,會比期待一個對自己展現威脅的國家會拿出善意的傾向來得更安全。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陰暗和挑戰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陰暗和挑戰

2013年9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的納札爾巴夫大學發表演講,援引古代中國漢朝張騫兩次出使中亞為例,倡議用創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計畫的濫觴。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說提到,15世紀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證明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合起來稱為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遍布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共計154個國家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計畫提供給合作的國家基礎建設和發展資金的目標,是可以幫助這些國家改善交通和生活的品質並促進經濟成長。然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的國家也出現債務高築或是以領土租借給中國以抵債的悲慘狀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為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執行會出現挑戰面和陰暗面、一帶一路倡議產生最多負面衝擊的國家以及中國如何透過一帶一路的計畫來達成其地緣政治利益和可能遭受的挑戰。

川普重返白宮對美中競爭的未來影響

川普重返白宮對美中競爭的未來影響

202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正式宣誓就職,甫上任他隨即簽屬多項行政命令,包含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與世界衛生組織、強化移民管制、取消性別多元政策、宣布南部邊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繼續美國邊境長城修築等重大項目。而外界也同時關注川普上任後對中國的態度與政策路線將如何發展?例如貿易戰與科技戰未來的走向、其所任命的內閣成員對中鷹派與鴿派的占比。深究美中對抗的本質,其所代表的意義並非只是兩個大國行為者間的角力,而是擁有足以撼動整體國際局勢發展,對全球政治、經濟層面帶來極大衝擊的能力。引發美中走向競爭的原因是學界近年討論的重要問題,各種理論都相繼對該議題有許多深度的討論。川普重返白宮勢必對美中競爭局勢帶來新的衝擊,因此本文將嘗試以不同理論的角度分析影響美中競爭的因素,及預測未來雙方關係的走向與對國際局勢的衝擊。

經濟制裁有用嗎?從美國對北韓制裁的經驗為例

經濟制裁有用嗎?從美國對北韓制裁的經驗為例

2019年中美發生貿易戰以來,經濟制裁作為美國懲戒中國的主要手段,再次引發學界的關注。經濟制裁現今已經成為西方世界用來對付非西方國家的主要策略,舉凡與歐美發生衝突、利益相左的國家,幾乎都遭受過經濟制裁,小至像美國為了促進民主與人權而對非洲小國的制裁,大至為了避免中國崛起而向中國發動的貿易戰,以及2022年為了阻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聯合歐洲國家與SWIFT(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管理全球金融機構信息來往的國際組織)對俄羅斯發動制裁。雖然我們常常看到制裁行為,但經濟制裁真的能有效達成目的嗎?當多邊制裁中出現背叛者,制裁的成效是否還能維持?筆者將介紹一篇東吳政治學報2020年的文章:川普政府對北韓經濟制裁的政策-中國的角色與回應。該文主要以美國對北韓的經濟制裁為例,探討經濟制裁的成效,以及從小布希到川普時期,被制裁國家盟友(中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筆者將以此作為框架,來跟大家討論影響經濟制裁成效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