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對於大國的抗衡策略:以台灣和波羅的海三國為例

小國對於大國的抗衡策略:以台灣和波羅的海三國為例

當一個國家面臨最大的外在威脅時,通常會選擇與其他國家結盟來抵抗威脅,這就是國家的抗衡(balancing)策略,而不是採取與威脅國家結盟、或者是聽從其指示的「扈從策略」(bandwagoning)。「威脅平衡理論」認為被威脅的國家如果採取扈從策略是危險的,因為執行扈從策略的結果反而會增加威脅國家的資源,以及扈從國家將自己的命運寄託於威脅國家的自我克制;國際政治上,一個國家的認知是不值得信賴的,國家的意向也常常改變,因此選擇對於潛在威脅國家採取抗衡策略,會比期待一個對自己展現威脅的國家會拿出善意的傾向來得更安全。

《巨浪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與香港人》序論:巨浪、餘生、火種

《巨浪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與香港人》序論:巨浪、餘生、火種

2019年9月,反送中(反修例)運動如火如荼進行。自稱「只懂得寫字」的中大政治系教授馬嶽,義無反顧放下手頭工作,著手寫作《反抗的共同體》——這本往後研究香港政治史的學者必讀的「抗爭日誌」,記錄了瞬息萬變的緊急事態,也刻畫出抗爭日常性。香港從行動中淬鍊新認同,讓一場「反送中運動」意外變成「反中的運動」。

女人賦權女人:再探婦女保障名額的影響

女人賦權女人:再探婦女保障名額的影響

今(2025)年初,臺灣女性參政迎來可能的關鍵變革。婦女新知基金會等團體聯合立委召開記者會,呼籲修正《地方制度法》,將現行「四分之一婦女保障名額」調整為「三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除了確保更多女性能夠進入政治場域,也讓過往僅保障女性的制度設計在未來也有可能保障到男性。幾週後,內政部長劉世芳也表態,內政部正研擬相關修法,希望讓保障名額成為促進性別平等的推手。然而性別配額究竟發揮什麼作用?它真能改變政治權力結構,帶來更具包容性的政策?還是如反對者所言,只是一種裝飾?當保障名額增加,又如何影響政治菁英組成、政策設計,甚至民眾的態度與行為?臺灣大學樊家忠教授、劉錦添教授、臺北大學陳妍蒨教授與本文兩位作者何雨忻、李易修發表於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的新文章,揭示了婦女保障名額的重要效果,這項早已寫入憲法,並且在臺灣地方選舉施行超過七十年的制度設計,不只推動更多女性走入政治場域,更改變了社會整體的性別態度。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陰暗和挑戰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陰暗和挑戰

2013年9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的納札爾巴夫大學發表演講,援引古代中國漢朝張騫兩次出使中亞為例,倡議用創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計畫的濫觴。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說提到,15世紀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證明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合起來稱為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遍布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共計154個國家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計畫提供給合作的國家基礎建設和發展資金的目標,是可以幫助這些國家改善交通和生活的品質並促進經濟成長。然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的國家也出現債務高築或是以領土租借給中國以抵債的悲慘狀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為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執行會出現挑戰面和陰暗面、一帶一路倡議產生最多負面衝擊的國家以及中國如何透過一帶一路的計畫來達成其地緣政治利益和可能遭受的挑戰。

《台灣六位總統剖析》書評:典型「黨國觀點」的示範

《台灣六位總統剖析》書評:典型「黨國觀點」的示範

最近筆者受國際期刊編輯的邀請,為康培莊(John F. Copper)教授的新書Taiwan’s Presidents: Profiles of the Majestic Six寫書評。本書透過訪談、個人紀錄、以及資料分析,為台灣的六任總統做紀錄以及評論,從兩蔣時期一直到蔡英文(不含中間短暫接手的嚴家淦)。不管從政治學或者歷史學的觀點切入,這本書都會提供台灣研究一個很好的素材。而本書作者最特別之處在於,在作者序就開宗明義特別強調,作者本人親自見過這六位總統,因此可以提供很不錯的第一手觀察。作者指出,本書的目的是要解析六位總統獲得權力的過程、執政時面對的重大挑戰,以及分析他們執政的成績,做一個功過的評比。

「台灣不屬於中國,並不是中國的一部份」:二戰後的台灣領土主權法律地位

「台灣不屬於中國,並不是中國的一部份」:二戰後的台灣領土主權法律地位

「台灣不屬於中國」這句話不是在「搞台獨」,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而且我們認為台灣人都應該很清楚了解這些基本的事實與歷史事件。適逢二次大戰的「終戰」80週年,此時對岸政權舉行一個盛大閱兵儀式,宣稱紀念抗戰勝利,然後一貫地把「二戰結束、台灣回歸中國」放在同一個敘事框架當中,我們必須要清楚認知中共是怎麼樣建構起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一中原則,以及到底歷史與國際法的真實狀況為何。

鑑往知來:臺灣憲政制度的過往及未來

鑑往知來:臺灣憲政制度的過往及未來

在之前的文章〈從德義兩國總統看內閣制虛位元首的迷思〉當中,筆者介紹過許友芳與蘇子喬兩位學者對於不同的內閣制制度的探討,表明如果臺灣要改變憲政體制,其制度設計是相當複雜的:不是每個內閣制都具有一樣的特徵。但下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就算我們費盡心力設計好了一個新的制度,不代表它可行:可欲的(desirable)制度,不見得是可行的(feasible)制度。這次,我則藉由蘇子喬教授於2010年於《東吳政治學報》上發表的研究,來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在這篇研究中,蘇子喬教授旨在回答一個問題:我們的憲政體制是如何發展成如今這樣的?它是如何被選擇的?

倒閣如果成功了會發生什麼事?

倒閣如果成功了會發生什麼事?

「倒閣」的聲音去(2024)年就有人提過,但引起的討論不多。最近在「大罷免」的風潮之下,已經有好幾個選區傳出第二階段連署達標的消息,而中國國民黨這邊推出罷免反制,卻衍伸出「死亡連署」問題引起關注(死亡連署指的是送出的連署書中有連署人在連署前已過世),其中又以罷綠委團體比例及涉案件數最高。國民黨多個地方黨部因而遭到檢調搜索偽造連署書的行為,引起國民黨強烈不滿,發動包圍檢調抗議。台北市長蔣萬安更開出第一槍,拋出立法院應該考慮推動「倒閣」,促使國會改選。

《政治為什麼會失敗:如何擺脫當今世界五大政治陷阱》導讀:政治注定失敗?有解嗎?

《政治為什麼會失敗:如何擺脫當今世界五大政治陷阱》導讀:政治注定失敗?有解嗎?

班.安塞爾教授是全球知名比較政治學者,他曾在許多政治學頂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並著有多本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刊行的學術專著。如今,他在取得哈佛大學政府系博士學位近20年後,出版了這部科普作品《政治為什麼會失敗》,集結了其學術洞見之精華,不但非政治學專業的讀者可以一窺當代政治學研究之堂奧,而且社會科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複習我們苦思難解的政治社會問題。對於初學政治學的同學來說,更是重要的啟蒙讀物。最重要的是,所有讀者皆能透過閱讀這本書,思考當前社會問題的起源及其解方。這對於認清政治制度的局限及思考未來有相當重要的啟發。

《政治為什麼會失敗:如何擺脫當今世界五大政治陷阱》導讀:社會發展積勞成疾,用民主制度調養體質

《政治為什麼會失敗:如何擺脫當今世界五大政治陷阱》導讀:社會發展積勞成疾,用民主制度調養體質

《政治為什麼會失敗》是一本充滿野心的政策改革指南。本書直接瞄準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所面對的五個最重大的問題,包括政治極化、經濟重分配、國族認同、國際安全與經濟發展,來進行全盤的檢討。這五個議題本身都並不新,許多甚至隨著人類文明萌芽時就已經出現了。然而,隨著人類的經濟發展程度增加、全球化、通訊科技加強、全球暖化上升,以及人工智慧的出現,都讓這五個議題的嚴重程度與影響範圍都越來越無法忽視。縱貫全書,作者上山下海,援引了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例子,也包括了台灣的網路民主發展,來說明這些人類文明問題的普遍性。這些隨著人類文明、經濟與科技發展而產生的問題,如同慢性病一樣,一步步加重讓整個人類社會病入膏肓,再不處理,恐怕就會造成無可回復的損害。然而,這些問題既然跟慢性病一樣的根深柢固,也意謂著並沒有什麼一蹴可幾的方法來輕易根除這些毛病。當現代人有三高時,醫生的建議是讓人慢慢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體質。同樣地,當人類社會這些重大議題日漸嚴重時,這本書的作者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提供了一帖藥:用民主的方式調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