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人們自己是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的呢?大家如何面對民族認同的困境?我們探討了台灣公民如何看待「中華民國」之名,以及「中華民國」是否對台灣人看待台海關係的態度產生影響。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測量方式,並且把人們的統獨偏好分成兩種藍、兩種綠,以及兩種維持現狀。
校園中的2020年大選
今年大選,年輕人對於政治一點都不冷漠,而是超級踴躍地為自己的命運而投票。具有投票權的中山大學大三學生當中,有90.1%參與投票,比全國公民的74.9%投票率還要踴躍許多。今年適逢大選年,我們再次動用機率抽樣,訪問大三學生的投票行為。
不管您是誰或誰的誰,落實零時差的正義是一種道德義務?
當一個正在施虐、霸凌或進行不義勾當的人是普通百姓時,多數人會義憤填膺並願意主動上前阻止。但如果現行犯是總統、國會議員、各級官僚或軍警,人民會卻可能出於各種原因,認為政府或政府代理人做這些行為時,我們應該讓他們得逞。《暴民法》這本書的用意是為了指出,這種矛盾其實是一種道德思考上的謬誤。
暴力抗爭能扭轉種族歧視嗎?政治科學家怎麼探討這個現象?
最近由於美國警方的執法爭議,迅速演變為全美延燒的大規模暴力抗議,而種族衝突的議題也再次浮上檯面。在抗議的過程中,一些民眾轉而向附近超商行搶、搬東西回家、甚至把建築物燒毀等行為也引起討論。抗議的目的不只是表達不滿,也期望可以在民主制度下逐漸改變相關的政策與法律。但暴力抗議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