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政治學日前刊出〈「凍」彈不得?預算審議與行政立法間的攻防〉一文,由作者李承彥向大家解釋在「正常的狀況」下,所謂預算的「凍結」是怎麼回事、用意為何。本站共同編輯接續本文的討論,把焦點轉向今年度(2025)總預算在立院審查的情形,在此提出我們的觀察、疑慮。2025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在1/21日清晨五點表決通過。表決的前四天,在野黨團(中國國民黨、民眾黨)忽然提出超過三千個提案,在經過媒體報導與輿論的討論後,最後仍有七百多案待表決,於20日院會開始處理。最終刪減近2,075億元,另凍結2,600多億元。總預算刪減幅度(佔總預算百分比)是往年6倍以上;凍結部分則是比近3年平均增加約20倍(從100多億變成2600億)。不過,詳細數字需要等主計總處匯整,因為各項提案非常紊亂,甚至有很多表決通過的案子彼此衝突的狀況,可能要之後才會有確切數字。本站共同編輯群認為,此次預算審查過程有幾個問題值得討論,內文綜合了編者群的觀察、以及請教對立法程序熟悉的專業人士。
總預算案刪、凍數目達到新高,其中的程序問題在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