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任總統國慶演說圖表解析》蔡英文與馬英九,在國慶演說講了什麼? 從馬英九的「維繫兩岸關係、簽訂貿易協議」,到蔡英文「面臨區域穩定挑戰、捍衛民主自由」

歷任總統國慶演說圖表解析》蔡英文與馬英九,在國慶演說講了什麼? 從馬英九的「維繫兩岸關係、簽訂貿易協議」,到蔡英文「面臨區域穩定挑戰、捍衛民主自由」

從李登輝、陳水扁,再到馬英九和蔡英文,每任總統除了就職上任演說以外,每年還會在國慶日發表演說,今年(2023)恰逢蔡英文最後一次國慶演說,非常適合比較幾位總統的演說內容。本文作者利用 term frequency、tf-idf、word co-occurence 等簡單的指標,回顧1997年至2023年四位民選總統的演說,整理出歷任總統演說的高頻率詞彙以及特色詞彙,並以圖表的方式呈現,探討歷任總統在任內的國家走向與政策方向。當對岸步步進逼,在安全與有錢之間,台灣應該怎麼做?兩者是零和嗎?與對岸和平共處有可能嗎?又有可能和平共處而不被併吞嗎?若選擇對抗會有活路嗎?這確實是台灣人正在面臨艱難的選擇,值得我們深思。

從「藍白合」談黨內初選方式:開放式?封閉式?台灣是採用哪種?

從「藍白合」談黨內初選方式:開放式?封閉式?台灣是採用哪種?

最近國民黨與民眾黨在討論「藍白合」方案,其中,國民黨主張採用許多民主國家的「開放式初選」,民眾黨則提出「全民調」作為初選方式。初選一般是黨內候選人進行初選,跨黨派整合的初選比較少見。一般政黨的初選有以下三種方式,分別是:開放式初選(open primaries)、封閉式初選(closed primaries)以及半封閉式初選(semi-closed primaries)。本文在解釋這三種初選方式的定義皆以美國採行的作法為例,並一一詳細介紹。

「聯合政府」有料嗎?從我國憲法中的制衡機制談起

「聯合政府」有料嗎?從我國憲法中的制衡機制談起

為何台灣過去沒有聯合政府?現行體制下,聯合政府的困境為何?我們認為,從我國目前的政治環境來看,除了偏向總統主導的憲政運作本來就很難達成聯合政府之外,政黨之間缺乏合作與協商誘因也是造成聯合政府難以產生的因素。其次,若要組成聯合政府,在現行體制下將面臨諸多挑戰,除了制度與非制度層面的因素之外,同時也需要考量組建後的政府能不能避免僵局,讓行政權與立法權之間呈現良性互動。期待未來在朝野之間與公民社會中,能夠建立廣泛且深入的對話。各界在提出「聯合政府」主張的同時,也應該正視目前缺乏制度配套與政黨互信的困境。

「公民理性論政」是可能的嗎?從實驗政治科學文獻看社群媒體時代的公眾討論

「公民理性論政」是可能的嗎?從實驗政治科學文獻看社群媒體時代的公眾討論

近幾年幾個實驗政治科學的研究都指出:理性論政,很難!無法理性論政的這個現象對我們所在的社會有何影響,身為公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大家不太知道怎麼樣理性溝通的現象也許在台灣很常見,但身為一個年輕的民主政體,理性論政在台灣不是不可能。在這個社群媒體時代,公民需要保持能動性,發揮公民力,才可以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繼續擴展理性論政的各種可能。

《民主的擂台》導讀:從歐洲人手中拯救民主

《民主的擂台》導讀:從歐洲人手中拯救民主

本書作者是紐約大學朱利烏斯.西爾弗講座教授大衛.史塔薩瓦奇(David Stasavage)。他講了一個新的民主的全球史故事,顛覆了我們熟悉的民主故事。或許這個新故事將重新燃起你對民主深植人性的信心,同時也讓你更了解「現代民主」的缺點。他否定了解釋民主出現的現代化理論。現代化理論認為社會和經濟現代化將會帶來民主。他則提出了順序命題:民主和官僚系統發展的先後順序才具有關鍵重要性。不管我們是否贊成史塔薩瓦奇的順序命題,他的「早期民主」概念已經打開了一個新的視野,不僅讓我們更了解「現代民主」的特徵和侷限,也幫助我們從歐洲人手中拯救民主,讓我們對過去社會的政治體制更謙卑。也許我們可以從各種「早期民主」的制度中找到修補「現代民主」的靈感。

《民主的擂台》導讀:民主化的除魅與理性選擇

《民主的擂台》導讀:民主化的除魅與理性選擇

最近二十年,我們則可以在各種指標上看到全球性民主程度逐漸衰退,許多曾民主化的國家重回威權、自由指數下降、或者被軍政府接管。為何地球上的人們會選擇不一樣的政治制度來做出集體決策?又為何住在同樣地方的人們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又選擇不一樣的制度?本書貫串古今中外千年的數個文明、橫跨數大洲與各國歷史,只要掌握理性選擇理論,就可以快速釐清作者提到每一個文明與歷史的脈絡。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總論: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總論: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

提到地方政治,台灣人的腦海裡可能會出現派系、宮廟、家族、黑金等等關鍵字,不過民眾對於台灣地方政治的實質性內容究竟有多少了解?本書由12位出生於不同縣市的青年政治工作者、NGO工作者與研究者們所撰寫,將他們的第一手觀察經驗,以最在地、最直接、最「愛台灣」出發點,讓讀者理解台灣地方政治金錢與權力結構的運作模式,呈現十個台灣當下的地方政治環境,帶領讀者看看地方政治的眉眉角角,以及許多令人困惑與不解的「台灣最美風景」――人。

只有55%中國民眾支持武力統一台灣嗎?

只有55%中國民眾支持武力統一台灣嗎?

這幾週,一篇新刊出的學術文章受到台灣媒體的高度重視,該文章顯示了只有55%的中國受訪者支持武力統一台灣,許多評論認為這代表了中國民意仍然具有異質性,不是鐵板一塊。然而,這個數字可靠嗎?學術文章的好處,就是都有公開的原文,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一起仔細閱讀這一篇五月剛刊登上中國研究頂級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的新文章,看看55%這個數字是否被高估或低估?

愛不愛國和貧富差距有關係嗎?

愛不愛國和貧富差距有關係嗎?

在疫情期間、選舉期間、還有每天的新聞媒體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各黨派人物爭相強調自己「愛台灣」或是「愛中華民國」,但是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說呢?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台灣人或中華民國人,所以政治人物才這樣說嗎?還是因為他們不斷地強調,我們才更加自認是台灣人或中華民國人?本文的論點從政治菁英的角度出發,探討人們的愛國情感在何時會變得更濃烈。

《獨立宣言:一部全球史》導讀:獨立宣言與國家的誕生

《獨立宣言:一部全球史》導讀:獨立宣言與國家的誕生

本書引導讀者反思當地政治社群與「國家」、「國際」與「全球」等政治場域關係的思辨之作。作者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為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他蒐集從1776年以來世界各地的《獨立宣言》,並將其中十幾個國家與美國的《獨立宣言》各自寫成一個章節,透過新的詮釋方式――全球史的角度為依據,重新檢視這些國家是如何詮釋《獨立宣言》,對獨立運動有何影響,以及佐證美國《獨立宣言》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與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