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債危機結束後,隨著希臘結束紓困的日子,歐盟的經濟看似正在逐漸復甦。然而在這樣的過程裡,卻半路殺出程咬金。武漢肺炎的蔓延,讓歐盟陷入經濟下滑的困境當中。雖然各國皆有意願處理肺炎疫情,大國也對進一步整合表達支持的態度。不過一旦問題發生在經濟上,他們還會完好如初,並且共同合作邁向整合嗎?
《自由的窄廊》導讀:自由之路為何如履薄冰?笨蛋,關鍵在社會!
臺灣可以從本書得到什麼啟示呢?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臺灣吵吵鬧鬧,沒有秩序,比不過對岸中國有強大的國家讓經濟發展,但我的看法卻是完全不同:臺灣在過去三十年內經歷了許多次的大型社會運動,這些運動是否都在後來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制度改變、讓我們更往廣納型制度的方向前進?
《自由的窄廊》導讀:如果富裕的條件是自由,自由的條件是什麼?
為什麼有些國家富裕起來,有些國家卻持續停留在貧窮?這是這本書的作者戴倫.艾塞默魯和詹姆斯.羅賓森在他們上一本知名著作《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試圖解答的問題。他們指出只有政治權利廣泛分配的制度,才能帶來富裕。如果政治自由是富裕的條件,那自由的條件是什麼?
(被)統一後真能維持現在的生活嗎?一個賽局模型的分析
不少這樣的討論正是想讓台灣民眾知道,一國兩制對台灣現有的民主自由、安定生活會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實在不是個理想的選擇。更有文章直接模擬描繪「被統一後的台灣」,試圖向讀者說明,那些圖博港澳統一之後所發生的事,如若換作在台灣會有多可怕。不過大概也有不少人覺得台灣不一樣啦、台灣哪有可能這樣,那些都是發生在其他地方的事、不能夠套用;或者認為只要乖、只要聽話就能平安無事,現在擁有的安穩生活不但不會改變、甚至還可能更好。
對比式、互比式、全民調:「民調初選」限制多,為何藍綠仍情有獨鍾?
政黨初選大多是掌握在政黨區域幹部或黨中央手上,對於一般非黨員的民眾而言,就算是該政黨支持者也不太有辦法參與候選人初選。即使是美國總統提名方式之一的開放式初選,也需要由民眾主動前往投票。像台灣這樣、即使是黨的高層幹部也要守在電話前,等待會不會被抽中的電話民調初選,是將政黨重要決策直接外包給不特定選民、相當分權式的有趣現象。本文將聊聊這個獨特的初選機制為何產生,民調初選的缺點以及為何藍綠都愛民調初選。
大學念公共行政,會更愛促進公共利益嗎?來自實驗法的啟示
政治哲學家霍布斯說,人們沒有政府的話,只會互相偷拐搶騙,讓人間陷入煉獄。所以人類成立政府,讓政府懲罰不守法、妨礙他人的人,讓政府來促進公共利益。然而,政府要能順利運作、要可以執行這些懲罰以促進公共利益,需要公務員。而公務員本身是否有動機為公共利益、為了更大的善努力付出,就成為政府能否有效運作的關鍵。在公共行政學界,近二十年來興起了對公共服務動機的研究,就是想研究在政府擔任公務員的人們,是否相較於在私人企業工作的人有著不一樣的工作動機,這動機驅使著公務員在行為與工作方式上與私部門有所不同、以及這些不同帶來怎樣的影響。
重陽敬老金有影響到台北市長選情嗎?
根據台北市政府統計資料庫的資料顯示, 2014年重陽敬老金的領取總人數有將近39萬人,柯文哲在2015年上任後旋即改變敬老金請領標準,導致從2015年開始,領取禮金人數僅剩下1萬多人。一來一往受影響的高齡選民有近38萬人,遠大於柯文哲這次選舉流失的27萬選票。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重陽敬老金的政策變動是否有影響到柯文哲的選情? 從報章媒體的報導看來, 雖然這項政策的爭議大,但實際上是否導致選票流失仍舊是個大問號。
台灣人看移民政策有地域之別嗎?來自問卷實驗法的啟示
民眾對移民的看法及考量,是當前美國與歐洲政黨政治的重點之一。在台灣,對移民相關政策的辯論也與其他國家類似:贊成方認為勞動市場需要更多勞動力,尤其是非技術的勞工,因為本地勞工不能或不願意擔任這些工作,而反對方則考量到移民們對政治與社會造成的額外負擔。就在同時,在台灣的移工們也多次抗議台灣的工作條件惡劣等各種問題。
民主真的能帶來美好生活嗎?
民主在「政治」上的好處比較為人所知,例如能節制統治者濫用權力暴力、遏制對人權的侵害、讓人民有移動遷徙表達意見的自由、實現公共討論參與的可能性等。而在實際民生上,相較於威權政體,民主的統治方式是否真的能為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若是能夠的話,主要有哪些好處呢?
誰該為立法怠惰負責?看立法院裡的「老大哥」
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其它的民主國家,民眾對於代議士的觀感普遍不佳。根據《天下雜誌》在2016年完成的「台灣社會信任度調查」顯示,社會上只有不到四成的人信任立法委員,另有半數以上的民眾抱持不信任的態度。筆者猜想,負面觀感的源頭不外乎與民眾認為立法委員愛打架作秀、提案品質低落、多為資方講話、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以及整體國會立法效能不彰,長期內耗空轉等印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