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臺灣憲政制度的過往及未來

鑑往知來:臺灣憲政制度的過往及未來

在之前的文章〈從德義兩國總統看內閣制虛位元首的迷思〉當中,筆者介紹過許友芳與蘇子喬兩位學者對於不同的內閣制制度的探討,表明如果臺灣要改變憲政體制,其制度設計是相當複雜的:不是每個內閣制都具有一樣的特徵。但下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就算我們費盡心力設計好了一個新的制度,不代表它可行:可欲的(desirable)制度,不見得是可行的(feasible)制度。這次,我則藉由蘇子喬教授於2010年於《東吳政治學報》上發表的研究,來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在這篇研究中,蘇子喬教授旨在回答一個問題:我們的憲政體制是如何發展成如今這樣的?它是如何被選擇的?

從德義兩國總統看內閣制虛位元首的迷思

從德義兩國總統看內閣制虛位元首的迷思

在台灣2024年的總統選舉中,我們不斷聽到有候選人及政治人物呼籲我國憲政體制應該改成議會內閣制。很多人對內閣制的基本印象是會有個虛位的國家元首,但這個元首可能是由國會間接選舉產生的總統,也可能有著皇室血脈的君主。不過,除非我國之後變成「中華王國」或是「臺灣王國」,不然倘若我國變成內閣制國家,那到時候就會有個虛位總統,而不是一個君主。然而,內閣制國家的「總統」就真的完全沒有權力嗎?本文將會介紹由許友芳和蘇子喬兩位教授在《東吳政治學報》上發表的研究,在這篇文章當中展示了大家以為的「虛位」總統不一定真的沒有實權,內閣制國家的總統可能比大家想得還要有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