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於今年6月發佈的最新民調指出「台灣人」認同來到了60.4%的新高點,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都是」者分別都掉到史上新低的3.5%及32.7%。為什麼要調查台灣民眾的認同、「台灣人」認同有什麼意義?為什麼台灣認同會逐漸增加呢?台灣認同的升高也意味著台獨或民進黨支持者的增加嗎?
當台灣認同超過60%,代表什麼?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於今年6月發佈的最新民調指出「台灣人」認同來到了60.4%的新高點,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者「都是」者分別都掉到史上新低的3.5%及32.7%。為什麼要調查台灣民眾的認同、「台灣人」認同有什麼意義?為什麼台灣認同會逐漸增加呢?台灣認同的升高也意味著台獨或民進黨支持者的增加嗎?
從太陽花到基進側翼,許多推動理想的社會團體一時風起雲踴,但最後卻走向分裂及各立門戶。從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這來自於各領導者理想目標的歧異,分頭進擊不為壞事。但假如這些社會團體最終要成為政治團體、以政黨的身份來投入選舉的話,政治學中的政黨理論對於新興政治團體最終走向分裂早有解釋,而且對未來的預測是悲觀的。
在歷年選舉中,候選人及媒體都喜歡稱1號籤為籤王,認為抽到前面的號次可帶來好運,甚至連負責舉辦選舉的中選會工作人員都認為抽到1號或最後一號可帶來好運。抽到籤王真的有神明保佑,比較容易當選嗎?在台灣的選舉中有號次效應嗎?
2014年春天的太陽花社運,使台灣全民熱議兩岸政經整合議題,許多新聞及評論以世代(Cohort)的概念切入,認為年輕一代的台灣民眾反對中國、反對整合,因此把此社運定調為世代衝突。但真的是如此嗎?本篇文章以2012年的民調資料觀察,發現台灣年輕一代事實上兩岸經貿的態度並非有共識,而是較年長一代更為分歧,分歧的來源來自對兩岸未來統獨可能性的認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