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主要研究一般英國民眾如何評價首相以及大黨黨魁,尤其強調中下階層民眾的觀感在過去八十年來的演變,以及最後這些演變如何導致今日英國的民粹政治興起。因此,我在這裡先暫時把這本書標題翻為《庶民好首相—英國邁向民粹之路》。
《庶民好首相—英國邁向民粹之路》:政治科學新書介紹

書中主要研究一般英國民眾如何評價首相以及大黨黨魁,尤其強調中下階層民眾的觀感在過去八十年來的演變,以及最後這些演變如何導致今日英國的民粹政治興起。因此,我在這裡先暫時把這本書標題翻為《庶民好首相—英國邁向民粹之路》。
「TweetforTaiwan」的活動已經持續在推特上延燒了一段時間;那麼,到底是哪些人在推特上聲援台灣呢?任職於印度國關雜誌的專欄作家及專業顧問Amal Sinha,在第一天之後抓了449筆資料下來分析,發現最多轉推者其實是來自印度!為什麼會有這個超越一般台灣人理解的現象呢?在一週之後,又是哪些國家的網民轉推最多呢?
Youtube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政治科學對其相關的研究都還在發展之中,無論是理論上或技術上。2018高雄市長選舉的學術資料已經顯示,高雄市選民在各種網路工具之中,使用Youtube作為收集政治資訊的比例是非常高的,甚至高過Line、部落格、或ptt。而進一步分析也發現Youtube跟投票給誰之間有顯著相關,而這現象並沒有出現在Line或Facebook的使用上。
自從啟蒙運動以來,哲學家們常常假定人們對於政治的興趣與知識量都很高,並進而推論在這種狀況下民主如何可以更好、制度該如何設計。但自從我們真的用問卷開始詢問廣大的民眾對於政治的了解,選民的答案往往嚴重挑戰了古早學者對於民主的樂觀假設。
從數據上來看,2016 年的立委選舉中,六成臺灣民眾即使有兩票,還是選擇把票集中給兩大黨。這很可能是因為兩大黨或顏色接近的支持者,會希望大黨可以順利過半,推動相關的政策。然而,確實也還是有 23% 的人在選區票投大黨、但在不分區選擇投給小黨,這 432 萬人,確實讓單一選區兩票制產生預期作用。
上週一些社群觀察家發現了「不分區立委」成為台灣人google搜尋的當日熱門關鍵字,可見台灣人對於不分區立委的興趣。但在這篇菜市場文中,我們發現,台灣人不只在這周搜尋不分區立委這個關鍵字,台灣人搜尋不分區的次數是有史以來同時期最高的!
台灣民眾常說台灣政治越來越兩極化,而美國選民也常抱怨美國政治越來越兩極化。但到底什麼是兩極化?身為政治科學家,我們要怎麼測量政治有沒有兩極化?這篇文章試著回顧台灣過去近二十年來政治兩極化的過程。
《極端政治的誕生》這本書,簡潔又連貫地介紹了美國政治科學界對於美國、以及全世界政治兩極化的最新實證研究。閱讀本書對於政治學的學者、政治工作者、乃至於對於當今兩極化政治憂心的選民們都有所助益。本書雖然沒有探討亞洲的案例,但本書的研究方法以及結論也跟亞洲各國息息相關。
大黨候選必須在初選討好黨內比較極端的支持者才會勝選,在大選時又需要改變自己的立場去追求中間選民。在我們討論時,都是關注兩個候選人的狀況,但民主制度下人人可以參賽。那假如多了第三個黨跑出來,會發生什麼事?
正在台灣立法院通過同性婚姻之際,許多保守派的民眾也在另一處大聲抗議著。同時,在美國,阿拉巴馬州剛通過了禁止墮胎法案,其他州也躍躍欲試。這兩股力量背後,同樣是名為保守派的人們在力挺支撐著。為什麼會有保守派?他們到底在想甚麼?當然,從各種投票紀錄跟民調來看,我們可以整理出這些人的社經地位等背景資料。然而,我們並不知道他們在想甚麼、以及他們的整個世界觀是怎麼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