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縣市長選舉只剩一年多,有意挑戰寶座的候選人們早已動身開始到處拉票與立看板。候選人贏過初選之後再贏得大選實屬不易,但真的成功當選了之後,執政狀況能否贏得民眾的肯定,顯然又是另一回事。到底民眾是否真的會因為感受到施政的差異,進而獎賞或懲罰現任的民意代表或縣市長?這其實是民主政治當中最基本的假設與最重要的功能。
努力搶下百里侯寶座,三年後的期中考進步了嗎?

2018 縣市長選舉只剩一年多,有意挑戰寶座的候選人們早已動身開始到處拉票與立看板。候選人贏過初選之後再贏得大選實屬不易,但真的成功當選了之後,執政狀況能否贏得民眾的肯定,顯然又是另一回事。到底民眾是否真的會因為感受到施政的差異,進而獎賞或懲罰現任的民意代表或縣市長?這其實是民主政治當中最基本的假設與最重要的功能。
台灣被夾在中國與美國兩強之中,任一邊的舉動或決策都會深深影響到這個島國的未來。在這三角關係之中,我們除了要理解中國、理解美國之外,假如能知道這中美是如何互相理解的,將有助於進一步猜想中美間的未來互動。那麼,美國人是怎麼理解中國政治的呢?
作者希望可以透過在2017年春季於杜克大學擔任知名中國政治學者Melanie Manion教授的教學助理的經驗,來分享一些美國人眼中的中國觀。
2017世大運,臺灣勇奪26金34銀30銅,國家排名第三,僅次日韓!
然而選手運動場上的表現也成為政治話題的一部分。到底,球員在比賽拿獎牌,對投票行為有影響嗎?能幫助現任的縣市長連任成功嗎?
本文提示,單以影響時間效期來看奪冠與得票率的關係(且排除統計方法的爭議),狀態可能短多長空。
對於研究選舉與投票行為的學者來說,2018年會是精彩刺激的一年。根據中選會主委劉義周於2017年3月質詢時表示,由於選罷法規定各選區要依照人口數十年調整一次,上次2008年因為立委選制改成單一選區兩票制而調整選區,所以下次調就是在2018年。中選會主委預估,因為人口變動,所以預計屏東、高雄會少一席,而新竹縣、台南市會多一席。選區怎麼劃,是政治學者與政治人物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隨著中台學術交流日漸頻繁、民意在中國逐漸發揮影響力,嚴謹的學術民意調查也在中國逐漸成為可能。這篇文章的三位台灣教授與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合作,以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系統,在中國的十個城市於2013年共抽樣手機號碼訪問了2000個年滿18的城市居民。這樣本雖然並無法代表全中國,但已經是少數能做到跨縣市且大型的中國民意調查,且受訪者背景非常多元。結果中發現中國民眾是怎麼看待統一與台灣獨立的議題?中國民眾心中的台灣民意又是什麼樣子?
行國語、禁說方言政策,不只直接影響到多年以來學生們學習的內容,更影響到後續一系列升學、就業等差異。但解嚴至今也已30年,在30年之後,許多研究也觀察到台語快速凋零的現象。除了語言使用之外,國語與台語在台灣民眾心中,是否仍有更多不同的意義與政治心理暗示?這篇由台灣大學政治系張佑宗教授與American University政治系教授Jie Lu,在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期刊2014發表的文章中,試著用科學實驗法來驗證這個問題。
當世界各地開始出現類似的立法措施,目的是想要對抗「假新聞」!
本文以為,莫單純把大眾都當作無知、而不去思考人們,否則會讓正確資訊的傳播事倍功半。政府或臉書可以做的,也許是試著尋找激勵每一個人們更願意表態、更願意分享事實的誘因,透過更多事實來壓下假新聞,而不是由上而下的想直接跟它對抗。
追根究底,對抗「假新聞」終究會是每個人對每個人之間的戰爭,而社群網站只是提供了戰場,可能並非假新聞出現的原因。那麼,所謂值得捍衛的「真新聞」又誰說了算?是本文未竟之處。
這是第一篇系統性的五毛黨實證研究,到底五毛黨是誰?他們做了哪些事?又有什麼可觀察到的脈絡呢?
本文介紹哈佛大學政府系Gary King教授關於五毛黨的研究發現,就方法論上可說是集大成之作,也不意外的登上了第一名的政治學期刊。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能一窺中共政府在刪文與禁關鍵字之外,另一種可能面對網路輿論的對應方式:轉移注意力。然而,會做這件事的只有中共政權嗎?
在傳統政治學裡的民主理論與模型中,民選政府是全民民意的代表,候選人為了追求最多選票,會讓自己的意見靠近全民的中間。這個模型有兩大假設,一是民眾都知道每個政策的重要性和偏好為何,二則是政治人物們只有乖乖聆聽選民的話然後照做。換句話說,每個政策在推動的時候,就是做個民調,然後總統照民調多數意見去做就對了!這兩個假設看似美好,但似乎好到無法致信——總統真的是乖乖聽多數民意在決策的嗎?信或不信,是要透過實證資料去檢驗的,但是要怎麼用科學方法去檢驗呢?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蔡英文總統的通話,引起全球關注。許多人都擔心美國會改變長久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造成中美關係的不穩定。而即將卸任的歐巴馬總統在白宮的年終記者會上面,也針對一中政策和台灣問題發表了一段談話,以總統身份談論台灣問題,尤其是明確講出美國認為的現狀定義,算是很罕見的事。本文運用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報告和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長期調查資料,來描述台灣人是怎麼看待兩岸關係的現狀。本文的英文原版投稿至華盛頓郵報的Monkey Cage專欄,標題為:The Taiwanese see themselves as Taiwanese, not a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