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美國大選開始,俄羅斯企圖透過網路干預各國選舉的指控不絕於耳。如今,從美洲到歐洲,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利用網路資訊,影響他國內政的輿論戰可能成為未來的新常態。想了解這種以資訊為核心的新型態「準戰爭」,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就得先了解逐漸成為各國人口中堅的「數位原民」世代,以及目前網路活動對現實政治參與的影響程度。
經濟統戰的心理作用與輿論效應
中國網友怎麼看待網路長城?兩篇最新研究揭露親身體會自由的重要
「七成台灣人願為台灣而戰」:台灣的自我防衛決心是高是低?
民粹主義是什麼?--《民粹時代》書介及選讀
先提名就輸了?從數學推理看2018台北市長兩大黨的提名困境
救贖一個純真年代-《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推薦序
欣欣向榮的民主支持?再探台灣的政治態度
七成台灣人願意為台灣而戰、支持民主、反對統一:台灣年輕世代的政治態度

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曾經有位主張統一的宰相說政治不是科學,政治是可能的藝術。那麼民意調查的問卷題目的設計算不算也是種藝術呢?
研究問卷題目設計除了是否設有前提,若答題採開放式,由受訪者自行回答,將造成回應發散。且分析時也可能因為如此除了造成讓每一個選項的有效樣本數都變得非常少,在推論上面若還要加上別的條件來做交叉,也往往會低於統計上最低要求的數字。經過刻意宣傳之後,在外國人眼中就變成:台灣人只會不負責任挑釁中國而不願意防衛自己。
當然,台灣民主基金會委託政大選研中心所做的調查,並非出自前述的問題設計。調查結果呈現了台灣人的三個重要政治態度面向:
一、民主支持度:年輕人支持民主政治、反對威權
二、統獨立場:年輕人天然獨其實是「反統一」
三、自我防衛的決心:七成台灣人願意為台灣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