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衝突社會」的政治制度設計:波士尼亞與盧安達的權力分享模式比較

「後衝突社會」的政治制度設計:波士尼亞與盧安達的權力分享模式比較

探索政治學理論,除了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望之外,還常常出於解決政治實務問題的需求。如果某種政治學理論能被用來解決重大實務問題,對政治學研究者和學習者而言,無疑會很有成就感,因為這門學問對人類社會做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貢獻。對於這個世界上經歷了悲慘的種族屠殺經驗的國家而言,在「後衝突」時期,維繫社會和平和建立民主制度,是一項極為艱鉅的任務。政治學所積累的智慧,能夠為此提供何種解方和貢獻,考驗著這門學問的實務解決能力和應用價值,因此成為學術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

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

《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教授,日前在印尼東爪哇省瑪琅城近郊的Batu,於睡夢中辭世,享壽79歲。
 
《想像的共同體》可以說是當代影響力最大的作品之一,中文版譯者是中研院吳叡人教授。在書中,吳教授寫了一篇導讀,介紹安德森教授的生平,本書的論證,以及討論本作品在知識上的貢獻。網路上很難找到這篇精彩的導讀全文,因此,菜市場政治學取得吳教授的授權刊登,希望能與讀者們一起認識安德森教授、認識《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一書論點,同時,向這位偉大的學者致敬。

高貴的鬱躁─《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推薦序

高貴的鬱躁─《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推薦序

七月,是一個鬱躁的時節。七月的香港,更常像是一個鬱躁的城邦。

九七之後,香港市民每年固定舉行「七一大遊行」,成為香港民主抗爭的精神象徵,也逐漸形塑出香港市民的本土關懷和共同體意識。「民族主義」無疑是政治學最古典也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能夠近距離觀察一個活生生的、正在形成的、歷史性的民族主義政治運動,對於一個政治學家而言無疑是一件非常興奮的事。本文即是作者從觀察與分析一個新興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角度,為《鬱躁的城邦》所寫下的一篇具有導讀意義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