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主要研究一般英國民眾如何評價首相以及大黨黨魁,尤其強調中下階層民眾的觀感在過去八十年來的演變,以及最後這些演變如何導致今日英國的民粹政治興起。因此,我在這裡先暫時把這本書標題翻為《庶民好首相—英國邁向民粹之路》。
《庶民好首相—英國邁向民粹之路》:政治科學新書介紹

書中主要研究一般英國民眾如何評價首相以及大黨黨魁,尤其強調中下階層民眾的觀感在過去八十年來的演變,以及最後這些演變如何導致今日英國的民粹政治興起。因此,我在這裡先暫時把這本書標題翻為《庶民好首相—英國邁向民粹之路》。
乍聽之下,政黨票現在就只是影響選舉結果和國會席次組合的不穩定變數,但政黨票可能影響的範圍其實遠超過政黨席次,對政策的發展也可能有深遠影響。趁著選舉熱,然後民調又已封關,這篇小文章以社會政策為例,簡單談談選舉制度可能對社會政策造成甚麼影響?
自從啟蒙運動以來,哲學家們常常假定人們對於政治的興趣與知識量都很高,並進而推論在這種狀況下民主如何可以更好、制度該如何設計。但自從我們真的用問卷開始詢問廣大的民眾對於政治的了解,選民的答案往往嚴重挑戰了古早學者對於民主的樂觀假設。
從數據上來看,2016 年的立委選舉中,六成臺灣民眾即使有兩票,還是選擇把票集中給兩大黨。這很可能是因為兩大黨或顏色接近的支持者,會希望大黨可以順利過半,推動相關的政策。然而,確實也還是有 23% 的人在選區票投大黨、但在不分區選擇投給小黨,這 432 萬人,確實讓單一選區兩票制產生預期作用。
上週一些社群觀察家發現了「不分區立委」成為台灣人google搜尋的當日熱門關鍵字,可見台灣人對於不分區立委的興趣。但在這篇菜市場文中,我們發現,台灣人不只在這周搜尋不分區立委這個關鍵字,台灣人搜尋不分區的次數是有史以來同時期最高的!
《極端政治的誕生》這本書,簡潔又連貫地介紹了美國政治科學界對於美國、以及全世界政治兩極化的最新實證研究。閱讀本書對於政治學的學者、政治工作者、乃至於對於當今兩極化政治憂心的選民們都有所助益。本書雖然沒有探討亞洲的案例,但本書的研究方法以及結論也跟亞洲各國息息相關。
大黨候選必須在初選討好黨內比較極端的支持者才會勝選,在大選時又需要改變自己的立場去追求中間選民。在我們討論時,都是關注兩個候選人的狀況,但民主制度下人人可以參賽。那假如多了第三個黨跑出來,會發生什麼事?
政黨初選大多是掌握在政黨區域幹部或黨中央手上,對於一般非黨員的民眾而言,就算是該政黨支持者也不太有辦法參與候選人初選。即使是美國總統提名方式之一的開放式初選,也需要由民眾主動前往投票。像台灣這樣、即使是黨的高層幹部也要守在電話前,等待會不會被抽中的電話民調初選,是將政黨重要決策直接外包給不特定選民、相當分權式的有趣現象。本文將聊聊這個獨特的初選機制為何產生,民調初選的缺點以及為何藍綠都愛民調初選。
從去年縣市長競選期間開始,現任高雄市長韓國瑜已儼然成為全台灣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韓國瑜的高人氣,很快地為他帶來很多粉絲(稱為「韓粉」),然而韓粉的出現,以及他們看似瘋狂的舉動,讓許多人疑惑:為何群眾能夠為自己所喜愛的公眾人物,做出許多平常不會做,不合常理的事情。舉例而言,在美國的一場造勢活動中,幾位韓粉就公然的在攝影鏡頭前面,大口的啃下了冷凍包子,雖然包子還未退冰,但韓粉不約而同的露出了好吃的表情,面對記者大讚包子「好吃」!
距離明年總統與立委選舉只剩下不到三百天,我國主要政黨也紛紛準備開始總統與立委候選人的提名作業。民進黨即將在四月中進行全民調初選,而國民黨光為了初選方式就吵翻天,目前仍未定案。假如大家為了爭奪初選殺得刀刀見骨,那麼到了大選豈不是無論誰代表出征都已經黑掉了嗎?這樣對大選結果到底是有幫助還是有害?